一個教練機,一個雙發的戰鬥機。
很大程度上,技術相同,不過效能跟作戰能力都是不同的。
穆巴拉也知道這事兒,“我們空軍部的人已經到了那邊,這次就是準備商量擴大合作的事情。”
見對方這樣說,謝凱倒也沒有再繼續說什麼。
只要巴基斯坦不認為投資2.5億美元,兩款戰機都得給技術給他們就好。
這年頭的首都,還沒有幾十年後那麼大,道路雖然不如幾十年後寬廣,路上車也少。
從華清大學到首都國際機場,需要的時間並不是太多。
謝凱也沒有具體問巴基斯坦方面的一些條件底線,反正意向合同之前就簽了,這次算是落實,也沒有太過複雜,一路上,則是不斷地詢問穆巴拉關於埃及方面的情況。
埃及跟中國這些年的軍貿範圍在不斷擴大,甚至創造了一些中國對外軍售的記錄。
唯獨就是到了後面,埃及不再採購來自中國的武器裝備。
謝凱曾經看到一個報道,在中國殲十外貿型號出來後,埃及雖然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最終卻跟俄羅斯簽訂了50架米格29跟24架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鬥機來替換老舊的殲七系列;花費巨大金額採購387輛美國M1主戰坦克跟762輛反地雷伏擊車。
這一切,好像埃及這個中國傳統軍售國全面放棄採購中國武器裝備。
有報道分析,這是歐美搗亂,破壞中國武器裝備走出去。
這種原因,肯定有。
但是更多的,謝凱認為,還是國內武器裝備出售的一些政策導致。
比如,殲十不出售,外銷型號效能降低了太多。
而大力推銷的梟龍,也很難受到客戶青睞,在以三代戰機為主流的時代,推銷兩代半戰機,可見這有多尷尬。
陸地裝備什麼的,同樣如此。
自用型號因為技術原因不出售,外貿型號刪減技術後,效能降低太多,能有多少客戶?
一開始,超七工程,謝凱就把從中國引進了K8生產線的埃及當成了最大的潛在客戶。
埃及人來了,他琢磨的不是如同之前那樣磨刀霍霍,而是怎麼全面擴大跟埃及之間的武器交易。
不能僅僅只是買飛機不是?
359坦克,埃及也應該擁有。
地紅旗,埃及因為裝備上,用以應對卡扎菲那個瘋子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