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卓林看著他,再次把滿杯的酒給幹掉,笑著問謝凱,“技術轉讓?你真當他們如此好心?麥道只是為了國內的市場,在國內進行組裝,國內僅僅只是組裝!合同有補償貿易協議,生產的東西不多,都是不重要的零部件,比如,起落架艙門,機內裝飾的一些東西……”
鄭宇成倒是平靜。
謝凱內心卻受到了很大的震動,果然網路上的東西是信不得的,只有參與到歷史事件中,才有可能找到真相。
麥道宣稱的可是有技術轉讓。
之前謝凱網上就看到這種說法,還有很多人相信,他卻納悶,如果麥道真的按照麥道方面的說法,他們提供了跟飛機有關的一百多萬份設計報告、科研報告、生產報告,最終只是因為研究人員跟設計人員沒有參與,工人們只消化了生產製造資料,把飛機設計跟製造最有用的設計資料以及資料放到了一邊……
要是真的轉讓了,即使麥道被波音收購了,這些資料依然在中國;國內搞ARJ21怎麼會用那麼多時間?
唯一的解釋,麥道根本沒有給任何的關鍵資料。
真相果然如此!
“第一批合同,在國內組裝25架飛機,其中4架返銷美國市場……”
廖卓林一邊喝酒,一邊介紹這些情況。
謝凱跟鄭宇成兩人耐心地聽著廖卓林的介紹。
“運十需要一些精密的檢測裝置,不知道您這邊有渠道沒有。”在廖卓林說得差不多的時候,鄭宇成才開口問道。
廖卓林即使不幹了,認識的人,掌握的國外公司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對於運十。
“認識一些人,不知道你們需要什麼。之前運十專案團隊打了不少報告,都因為專案沒有經費,上級也拿不出錢,有些甚至已經談妥了。”廖卓林說道。
鄭宇成驚喜起來,“這麼說來,只要有錢,就能搞到?”
“不一定,很多高精度裝置,國外根本不願意賣給我們。”廖卓林搖頭。
“非官方渠道呢?”謝凱問道。
鄭宇成無語地看著這小子,完全就是見縫插針。
“有些裝置,不一定非得用於這方面,我們可以用別的理由,甚至跟國外的一些專門做這種業務的人合作。”謝凱清楚,要想從國外搞裝置,高精尖,都不容易。
特別涉及到國內尖端工業製造領域的裝置。
“那需要很多的錢,而且還是外匯。”廖卓林平靜地看著謝凱,隨後對鄭宇成問道,“這小子在你們那裡,不是一個普通孩子吧。”
“我退休後,他接班。”鄭宇成沒有解釋,只是簡單說明。
廖卓林震驚地看著謝凱,好一陣,才苦笑著說道,“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