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東造船廠能走到今天,有多麼不容易?
謝凱同樣也清楚這結果。
但是他比誰都清楚,其實合作才是最好的。
沒有先開口,而是看向了齊志遠跟嶽林。
這兩人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呢。
先聽聽他們的說法。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擔心這一點。他們在材料、設計等方面經驗,要比我們強很多。國內不只有我們一家造船廠。跟他們合作的只是我們……”齊志遠倒是看得明白,“而我們國內的大型兩棲攻擊艦,卻是空白……”
在齊志遠看來,這樣的合作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謝凱看得比咱們都更明白,即使他們有了重新制造航母的能力,那又如何?沒有完善的工業配套,我們不提供,他們還能建造麼?國內已經有了完善的工業配套,他們根本無法影響到我們……”嶽林也開口了。
他也是支援合作的。
404發展到了現在的程度,跟之前不同了。
他們有底氣跟別的單位合作,不怕在合作過程中被合作物件吃掉。
“其實,這是一個擴大我們業務領域的機會。蘇聯解體後,大毛除了核潛艇的製造領域比較完善外,大型水面艦艇的製造能力幾乎就空白了。前些年經濟不景氣,4艘基輔級航母當成廢鐵賣掉了3艘,現在剩下唯一一艘也賣掉了……他們提出要復興海軍,那麼,未來會有多大的需求?”嶽林繼續問幾人。
作為基地管理層中被認為最保守的人,能說出這番話,可不容易。
他是看到了謝凱所追求的。
李慶明跟顧寶農他們不是看不到,而是不願意別的造船廠發展起來。
目前,滬東造船廠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航母建造能力的造船廠,地位已經開始受到挑戰。
國內船舶製造業隨著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的擴張,造船能力越來越強。
三十萬噸的商船也能製造了。
這就對滬東造船廠的地位發起了挑戰,一旦拿到大型軍艦製造訂單,未來只會越來越強。
國內的企業會影響滬東船廠的發展,他們都不樂意,更何況是國外的?
所以,他們並不願意跟大毛合作。
更不願意讓紅星造船廠也擁有如同他們一樣的大型軍艦的製造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