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後搖擺技術,是大推力發動機的敲門磚。
只有航天強國,才知道這技術的重要性。
重型運載火箭,不是簡單地放上幾臺發動機,就可以起飛的。
美國人研究的最大火箭土星5號,高度達到1106米,總重量30385噸,總推力卻只有3400噸。這玩意兒,在七十年代就已經讓美國人承受不起高昂的造價而封存了。
蘇聯人技術領先,擁有把搖擺裝置後置到火箭發動機後部,用很小的擺動就能實現推力向量變化,從而使得發動機結構更緊湊,火箭總體佈局都能更最佳化。
就因為有這技術,蘇聯最強悍的能源號,總高度60米,總重量只有2400噸,總推力卻達到3200噸。
無論是運載力,還是成本,都遠低於美國的土星5號。
謝凱清楚,哪怕是三十年後,能源號依然是全球最大運載力的火箭。
能超越他們的,估計也就只有幾十年後的中國了。
蘇聯在火箭技術上,能領先科技比他們更強的美國,就靠的是集中全力的開發。
這讓蘇聯技術發展很快,很多技術在幾十年後依然能領先全球。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讓蘇聯把自己玩破產了。
蘇聯玩不下去了,底子已經有了,完全可以讓紅旗集團繼續扛著蘇聯人科技研發的大旗,在某些領域繼續前進不是。
“這裡面的資料,都是關於泵後搖擺技術的,實驗裝置等,也都是這方面的……伊萬先生,如果你們覺得還有什麼需要的沒有,請向褚光源所長報告,我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謝凱指著同樣有著不少箱子,工作人員正在安裝裝置跟歸置資料的實驗室說到。
這裡面面積很大。
“裝置跟資料放一塊?”蘇聯人有些接受不了。
任何單位,資料室都是單獨存在的。
“不,資料室就在研究室旁邊,大型試驗都得到外面,這裡面不合適。”褚光源做了介紹。
當看到資料都是俄文,有些已經拆開包裝的裝置上有俄文銘牌,伊戈爾心中有些慌張地撲過去,近距離觀察這些裝置。
“這是我們所裡的?”
伊戈爾跟伊萬·維克多、馬特維克三個人是一個研究所的,主要負責動力系統。
聽到他的話,伊萬·維克多也跟著撲了過去。
“這就是我們實驗室的!”看到的第一眼,伊萬·維克多就得出了結論,“這是我用的工作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