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可以入住3000戶,山上的別墅都是獨立的,有院子,也根據地形,平整出了一些大小不等的花園……”
這是鄭宇成根據謝凱的想法一手打造的,謝凱從來都沒有來看過。
“說實在的,我都想住這裡面來。”孫玉成了解裡面的環境,帶著謝凱幾人往裡面走去。
目前這邊的基礎設施都已經建造完成,每套房子裡面,都有冬天供暖的設施,廚房只能使用液化氣。
基地附近沒有天然氣田。
普通人家,很多那都是使用煤球爐子做飯的。
“看看房子裡面吧。”謝凱看著小區外面,他自己都動心不已。
這跟基地原本修建的那些幹部樓不同,一棟棟的,沒有注重綠化,也不是非常注重各種基礎設施配套的。
為了讓那些離家萬里來基地幫著發展科技的蘇聯人有家的感覺,很多地方都是有著濃厚的蘇聯特色,特別是房間內部的裝修。
地上都是木地板,廚房不是按照中國家庭需求而設計,甚至內部裝飾,都是有著蘇聯風格……
“不錯,非常不錯。他們一定會喜歡這樣的環境的!”
“你小子倒是不操心,你不知道你提要求的時候,都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卻讓我們多幹了多少工作,裡面的很多擺件,還都是鄭權從蘇聯搞回來的,一些佈置,也是他根據在蘇聯境內看到給我們建議搞的……”鄭宇成雖然在抱怨,可他臉上掩飾不住得意的神色。
這事情,他確實用心辦了。
成本多花了不少,可比起那些技術人員能創造的價值,這點根本算不上什麼。
技術經驗,那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
如同現在,基地要想培養出來一個七級技工,不困難,可七級到八級,那就需要技術工人有著很高的天賦,而且擁有更多的時間幹同樣的高難度活,再練個十年八年的,就差不多。
八級到九級,那完全是天塹。
除了最開始的一批九級工人,從謝凱冒頭,基地就開始注重這方面的培養,可成果非常不理想。
整個基地這麼龐大的產能,尤其是紅旗機械廠,各個技術工種加起來超過2000人,很多之前級別都不低,最終到現在,僅僅培養出來13名八級工,一名九級工。
這些還都是之前基礎就比較好的。
從蘇聯招聘的,幾乎都是這種。
要不就是那些擁有很高潛力,年輕的時候就成為核心技術骨幹的人。
從蘇聯招聘技術人員,基地有個硬性指標,除非專家級別,否則年齡都不能超過50,掌握核心技術的,可以適當放寬……
“到山上別墅區看看吧。”謝凱看了下面的小區,確實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