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校自然清楚這麼做的嚴重後果。
在下達命令,整個營所有導彈向著巴士拉飛去後,少校命令部隊繼續裝填,將會再一次對巴士拉進行導彈攻擊。
巴士拉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
附近有著大量的油田,也靠近伊拉克出海口,一直都是伊拉克南部經濟最重要的城市。
剛結束與波斯灣人的戰爭,巴士拉基礎經濟設施正在重建。
36枚導彈的打擊,對龐大的巴士拉來說,打擊力度並不是太大。
少校索性把剩下的36枚導彈全部向巴士拉發射。
科威特導彈發射營瞄準的區域只是巴士拉城重要位置,這些目標都是美國CIA提供,就連少校都不知道具體目標是什麼。
反正只要能攻擊伊拉克本土,告訴伊拉克人,科威特不好欺負就達到目的了。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肯定會給科威特造成巨大的損失。
來而不往非禮也。
即使戰敗,科威特也要讓伊拉克同樣承受戰爭帶來的傷痛。
整個伊拉克所有人都沒想過,科威特敢發動對伊拉克境內城市的打擊。
因此,少校認為,自己打擊巴士拉,遠比打擊伊拉克人的軍事力量更能產生作用,更會讓伊拉克人恐懼。
伊拉克軍隊數量龐大,哪怕每枚導彈都能準確地命中目標,所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對伊拉克軍隊產生太大影響。
打擊伊拉克本來就不景氣的經濟,讓他們無力將侵略戰爭繼續下去。
被波斯人炸爛的巴士拉如果再次收到打擊,伊拉克人這座城市將會需要更多資金重建。
對伊拉克的經濟,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少校認為自己的決定比法赫德親王的命令對科威特更有利,他也知道不服從命令會帶來的嚴重後果。
在沒被停職前,把剩下的36枚導彈全部打出去。
72枚導彈攻擊巴士拉,能產生的破壞力,已經足夠了。
科威特目前能對伊拉克入侵做出的唯一反擊,也就在這裡。
巴士拉。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在長達8年的戰爭中,被波斯空軍、炮兵、導彈襲擊了無數次。
原本經濟發達的城市,千瘡百孔。
戰爭結束後,透過快兩年時間的戰後重建,巴士拉再次恢復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繁榮。
遠處邊境線已爆發戰爭,巴士拉很多地方能隱約聽到炮聲,卻沒有影響到巴士拉人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