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因為電子生產工藝落後,製造出來的很多電子零部件體積都比西方同等效能的大,加上電源等系統,導彈的制導艙,體積幾乎比美國人生產的大1/。
這樣一來,按照圖紙生產,就無法達到原本的效能。
想要達到同樣效能,導彈體型就需要放大。
ai54不死鳥導彈重達40公斤,體型再放大,重量就重太多了,對於戰機來說,要求就更高。
改進後,射程達不到200公里的攻擊距離,根據計算機分析,最多隻能達到140公里左右,精度差得更多。
對空導彈越重,在高速飛行過程中就越難控制。不僅需要使用更靈敏的控制元件,也需要對氣動特性做出更完善的研究。這些都是中國的弱項。
尤其是在資料鏈的研發中,因為缺乏通訊衛星跟遠端資料傳輸技術,沒有預警機作為指揮平臺,根本沒法進行試驗,只能進行理論研究。
要是蘇聯人提供也是這樣的資料,即使拿到r27導彈的全套技術,對中方來說都沒任何用處。
蘇聯人沉默了,看著謝凱,一直不願意鬆口。
中方絕對還有底牌。
必須讓對方加大籌碼,才願意把r27全套完整技術提供給中方,並且提供技術指導。
要不然,蘇聯方面就吃虧,中國的技術提升了,他們卻沒有進步多少。
僅僅從美國那裡搞到一枚導彈,仿製測繪,再把圖紙給蘇聯來換取更先進的技術,誰這麼傻?
米沙維奇夫斯基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開口問謝凱,“謝,你確定你們能提供全套的16位晶片生產技術跟製造工藝裝置?不會只是實驗室條件下的生產技術吧?”
“全套晶片製造技術跟生產工藝,不過工藝比西方要差一些。我們製造出同樣效能的晶片,體積會比西方大五分之一,甚至更多……”
謝凱一點不否認國內晶片製造工藝的缺陷。
晶片體積大一些,對電源的要求也就更大些。
蘇聯就因為落後太多,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傻大笨。
能提供給蘇聯的,絕對比蘇聯現有的好多了。
“部長先生,請不要懷疑我們的誠意。晶片製造這一塊,雖然工藝要落後一些,不過目前我們國內使用的頂級晶片,全由我們自己生產。以前,跟你們一樣,都是透過走私渠道從國際上去搞這些,現在我們還有跟你們爭搶麼?”謝凱提醒蘇聯人。
西方世界對中國跟蘇聯,在高階晶片供應上,採取的都是相同的嚴格禁運政策。
目前為止,國內的691廠,在晶片製造工藝上有很大進步,2位晶片也獲得了突破,不然謝凱不會提供給蘇聯人生產技術。
“全套生產技術跟生產線。”奧列格提出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