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管更長了一些?”謝凱一眼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原本的359坦克,採用的是42倍口徑的身管,那已經是國內製造力的極限。
滑膛炮跟線膛炮不同,需要依靠更高的炮管內膛壓來提升炮彈出膛的初速度,初速度越高,對於穿甲彈來說,威力也就越大。
可膛壓高,就造成了炮管的使用壽命不足的問題。
“要長一些,原本是42倍口徑,現在48倍,炮口初速度提高了不少,不過使用壽命也降低了一些。”章德明介紹著情況。
這些坦克炮使用的無論是材料還是生產工藝,都是國內最新技術。
電渣重熔,身管自緊,更先進的輕合金熱護套等。
國內用的坦克炮,效能肯定要比國外好不少。
總不能一流的武器裝備出口,二流的裝備國內部隊不是?
國防這塊,不是省錢就能決定問題的。
生產線上的三輛坦克,跟出口的359坦克有著不小的區別,炮管上的熱護套都增加了不少,炮管更長。
整體上外形上,變化更大。
楔形炮塔上的角度跟原本也是有著不小的區別。
謝凱看著這玩意兒,跟自己記憶中原本的設計對比,甚至跟出口的359坦克對比,看看究竟有哪些變化。
材料變化什麼的,根本就看不出來,只能看設計的改變。
“不裝外面的反應裝甲?”謝凱明顯看到變化很大,卻沒法直接對比。
按理,這上面應該裝反應裝甲的。
“會裝,先測試。裝甲這一塊,內部用的新研發出來的幾種合金,外面則是由陶瓷材料跟碳纖維等構成的符合裝甲……”章德明說道,“主要在於動力系統的不夠,這坦克只裝備了一臺78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
“自動裝彈機構減少了人員配置,在結構方面,緊湊了很多,同時也節省了炮塔的重量,這些重量省下來,對於動力系統的壓力沒有那麼大吧?”謝凱有些疑惑。
從最開始的359坦克開始,就跟原來不同,基地透過當初搞到的T72上弄到了自動裝彈機構,這就節省了一個操作人員。
自動裝彈機構,西方的坦克都沒有。
不管是美國的M1還是德國的豹2,都是採用的人工裝填炮彈,這就使得炮塔內部需要有三名操作人員,炮塔體積一下就因為內部空間的增加而增加,從而造成主裝甲重量的飆升。
359坦克沒有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