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東深入,路就沒有那麼好走。
高句麗境內多是山地,崎嶇難行,極為不便,這也是為何高句麗長期能夠佔據此地,發張壯大的原因。
光從玄菟郡抵達高句麗的西關隘口就得行軍半月有餘。
這段路不過只有不足短短的三百餘里,期間的路途之艱險,難以想象。
若真要把霹靂戰車也從中原拉過來,更加是無法做到的事情。
此時,大軍已抵達高句麗西關隘口之時,隘口中不足萬餘的駐軍,看見大魏鋪天蓋地的軍隊,瞬間沒有了抵抗的一直,慌忙的棄城逃去。
“什麼,最少有二十萬大軍?”
烏骨城中的守將高南武乃是高句麗過的鎮西王。
當他聽到大魏二十萬大軍來襲的小弟,兩腿發軟,頭昏目眩。
自高句麗建國以來,多次與幽州地方交戰,都是以襲擾為主的小規模的戰鬥,由於地形原因經常也是搶奪些物資為主。
中原當時也無暇東顧,畢竟那時天下正處於諸侯亂戰的時期,高句麗也是乘此時機從一個小部落一步步做大因而建國。
聽到這個數字,也讓高南武重新認識到了大魏的實力,重新整理了他的認知。
“中原軍隊的規制多是一千人一曲、兩千人一營、五千人一軍,據探馬來報,他們足足有不低於四十軍陣,據此可以判定不下二十萬大軍。”
一旁的副將非常緊張的言語道。
如此大的軍陣,這也是高南武人生中第一次見到,被嚇得是全身直哆嗦。
高句麗雖說也有近三十餘萬軍隊,但那也是舉國之兵,還被分派於各處關口,既要防備東面的三韓,又要防備北面的扶余、烏桓諸部以及西面的鮮卑諸部。
能抽調過來抵抗大魏的最多也就十餘萬而已,還會造成其他三面敵人的伺機而動。
大魏卻能一次派出二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可想而知實力有多恐怖,這也意味著高句麗的好日子到頭了。
這明擺著就是要和高句麗算總賬,滅國之日也即將到來。
“快拿我的鎮西王虎符去新城,安市城,國內府迅速調集軍隊於烏骨城。”
“再派快馬,即刻去往平壤城告知大王大魏軍攜二十萬大軍來襲,難以抵擋,望大王速派大軍增援。”
高南武雙眉緊鎖,一臉惆悵。
對於長期安於一隅而的高句麗來說,此刻也並未知道中原動亂早已被曹操肅清,如今早已是大魏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