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裡,一紙皇令終於下達,目標直至瀛洲。
那裡是武德王李桓的封地,他自在上京惹了大事後,人就退到此處修養。至於外界謠傳他是否受了重傷,以至於身有暗疾,誰也不清楚。只不過各方勢力都盯著武德王的一舉一動,探子來報,自打到了瀛洲後,武德王就深居淺出,鮮少會露面,倒是和在上京時候的性情如出一轍。
武德王少年參軍,加上不喜應酬,在上京裡是當真沒個朋友。否則在外界給他定罪時,也不見有誰站出來替他說話。
朝堂上,面對眾臣質疑的目光,仁孝帝強壓不快,“無念的確是沒有執行過賑災良策,但當初在營裡,他可是成功的幫助當地牧民抵禦了蝗災。”
常言道,時人最怕三害:旱、澇與蝗。
而旱和蝗通常會擺在一起,因為久旱必有蝗,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必定會出現的現象。旱災尚且還能應對,可要是遇到蝗災,那又豈是損失慘重幾個字就能概括。
前朝某一年,某地遇蝗災。那蝗蟲大的驚人,也不怕人,衝撞到身上便是啪地一聲劇痛。甚至有傳聞家畜和幼童被蝗蟲要咬死,隨意翻閱記錄那一年蝗災的書籍,其中都有相似的記載。
據說曾經歷過蝗災的人,只要聽到蝗蟲啃咬莊稼的沙沙聲,就嚇得呆立在原地不尬動彈。
提出應對蝗災良策,眾臣這才放下心,直誇獎仁孝帝任人唯賢。
天子坐於高堂,下方大臣不敢透過冠冕看人,又哪能知道每當他們誇獎武德王一句,龍椅上天子的臉就又冷了一分。
等到此次朝會一結束,仁孝帝立即離去。
不知情的大臣則感慨:“陛下為國為民,不拘一格用人才。你看只要能對旱災有所緩解,連武德王那樣的人,他都肯用。”
而知情者則在心裡感慨:“看來陛下是打算對付武德王了,這坐山觀虎鬥,還是不要參與其中,免得淪為兩虎象徵的犧牲者。”
幾乎是送聖旨的騎士剛啟程兩日,竹林深處的小屋裡就傳來一聲感嘆:“他可終於下了決心,我還以為等到江南開始人吃人,他才要下令讓我這個‘罪人’去賑災。也是難為他了,為了要除掉我,還得想出這樣一招迂迴之策。”
賑災要成功就是一句分內,要是失敗可是要受一場牢獄之災。到時候能不能從監牢裡出來,又或者是怎樣的經歷,也就不好說了。
用這麼多的百姓當賭注,這樣的人又如何能稱作明君。
李桓勾了勾唇角,露出一絲冷笑。
他給自己塑造了那麼多的美名,就由他一一打破。
*
“有醜奴的訊息了嗎?”
碧荷剛拿著書信進門,就聽到姜萱了問一句。
“來了來了,剛剛收到的。醜奴人已經到了應天,算算書信到達的時間,他們應該已經往回趕,路程都走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