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均國546年
一處位於山坳中的村落,晨曦剛起,所有人都處於睡夢之中時,一道身影已經穿梭在房間和院中。
張家大房張萬山和其妻子,每日天未亮,就要起床為祖母和爹孃打好洗漱用水,服侍過後,便開始了一天的勞作,而二房卻每日都比大房晚了半個時辰。
這是小娘村,村裡民風淳樸,家家戶戶都以務桑為生,但如今,小娘村村民都很少大面積養蠶了,每家養的蠶數量都很少,只需織出夠自家用的布即可。
遙想當年,這小娘村的桑樹上,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住著白白胖胖的蠶寶寶……往事已成煙雲,不必再提。
張家並不富餘,但好在勞動力多,田間活計雖然繁多,但也算得上是一般人家。
張家上有老祖奶奶,中有張柱石張燕秋祖父母,還有父輩的張萬山,李青雲夫妻兩,張萬川王紅夫妻。
二房張萬川育有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是男孩兒,一個9歲一個七歲,取名張春望和張夏陽,最小的是個女孩子,3歲,名叫張雪豔,小名豔豔。
張萬山夫妻兩雖已結婚十餘年,但膝下無子無女。張家還有一個女孩子,名為齊靈兒,是張萬山姑姑的外孫女。
說起這個孩子也算是個苦命人,當初張家姑娘嫁到齊家生下一女,出嫁不到幾年就被夫家送回。
當時,這齊家的女兒已經懷孕月餘,回到齊家後,受不了人言生下女兒就去了,張萬山的姑姑自己帶著外孫女過了幾年。
齊家人歷來刻薄,平日裡總是苛待這小姑娘,張家姑姑也只能盡力護著自己的血肉。
後來張家姑姑覺得自己命數將近,知道外孫女獨自留在齊家,日子必定不好過,便將她送到了張家。
當時張萬山已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在張家姑奶奶心中,這孩子最好的歸宿,就是由張萬山夫妻收養,只是張家姑奶奶提過幾次,張萬山卻一直不同意,沒辦法,只好託孤於自己的兄長張柱石。
齊家本不在意這個小姑娘,可沒想到,張家姑奶奶帶著外孫女去張家時,帶去了不少銀錢。
為了這筆不知具體數額的銀錢,齊家老太太,幾次三番來張家鬧事,開始還好說好量,說是竟不知,張家姑奶奶竟將自家孩子帶回孃家撫養,想要回去。
後來見張家不同意,又露了尖酸嘴臉,說張家看的就是錢,說來說去,還是不願意憑白將自家銀錢給了張家。
只是張家姑奶奶當時請了小娘村的村長做了人證,這些銀錢乃是齊靈兒母親生前帶到齊家的,自然歸齊靈兒所有。
如今齊靈兒將由張家撫養,自然也一併帶到了張家,只希望齊靈兒長大成人後,做一份嫁妝也好不失了齊靈兒的體面。
齊家一聽說有錢就立馬改了態度說什麼都要撫養齊靈兒,張家姑奶奶心中早就有算計,這齊靈兒在齊家多年,齊家未對其好過一點點,還每每受人口語,雖然看在錢的份上,齊家會願意繼續撫養齊靈兒,但管不齊,錢一到手,等到自己一去世,這齊靈兒會被齊家扔到哪個旮旯去呢。
張家姑奶奶本就不糊塗,又如何能同意將自己這唯一的血脈留給齊家呢。
在張姑奶奶去世後,齊靈兒自然到了張家,齊家雖來鬧過幾次,好在張家並不怕事,齊家自然未能如願。
幾年下來,小娘村的村民都見怪不怪,連這熱鬧都不願意再來看一眼了。
每次看到齊家人也都如看不見一樣繼續自己手中的活計,也讓這齊家自討沒趣。
在張家,祖奶奶身體雖然很好,但也是如老佛爺一般,什麼事都不理,心態非常好,倒也活得自在。
張燕秋這個人性情溫和,一般時候也根本不參與家裡的什麼事,張家的事都是由張爺爺一人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