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人之所以吹渭水之盟是進步的原因就在於李世民在衡量了自己和突厥的實力後,理智的放棄了硬碰硬。
當時李世民身邊還有著玄甲軍還有著長安城內的禁衛軍,而長安城作為國都,是不缺糧草的。
根本上來說李世民完全不用怕打起來的,也就是說他有資本的,這也是頡利沒有一擁而上帶走李世民的原因之一。
但是李世民放棄了對戰,選擇了後退一步,給予頡利物資,花錢買和平。
頡利能花極短的時間衝到涇陽威逼長安,首先帶的軍隊都是騎兵,能夠進行高速作戰的那種。
其次,李世民不管打贏打輸,頡利都會派麾下的騎兵在大唐境內進行破壞,而不是之前的那種一路衝殺過來的直線破壞,而是整體的破壞。
這對於剛剛恢復一些元氣的大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對於剛剛登基的李世民來說,更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綜合來說,在李世民這種冷靜理智的人眼裡,打輸打贏麾下受苦才是真的。
至於說打贏了振奮人心這件事,說實話,如果打贏了,頡利惱羞成怒帶領旗下的騎兵在大唐境內肆無忌憚的破壞,那麼頡利走後,國家拿不出修復江山的物資,那麼國家就會瞬間再次進入亂世。
百姓吃不飽飯,還受苦,那麼別人一蠱惑,李世民就得再次平叛。
這麼一對比,趕緊把趁火打劫的頡利送走,是最符合李世民利益的。
畢竟,渭水之盟發生的時候,李世民從玄武門開始計算,時間剛剛夠三個月。
三個月的時間,李世民連大唐朝廷官位變動都完成不了,很多事情都是剛剛開始,渭水之盟的簽訂就非常符合他的利益。
而李世民瑕疵必報的性格,讓他在貞觀三年剛剛積蓄了一點實力後,就開始了討伐突厥,貞觀四年初,抓住機會就把頡利一波帶走了。
這種操作之迅速,對戰機的把握,更能振奮人心。
而李世民覆滅東突厥,解決邊疆問題的手段,再加上屈辱的渭水之盟,在百姓眼中就形成了一種頡利不過是跳樑小醜,我們抓住機會就能一波帶走,我們就是這麼兇殘。
就像逆襲流一樣,兇殘的不要不要的。
逆襲流火了的重要原因就是起點低,不停的打架,不停的做任務,不停的逆襲,以弱勝強,完美符合大眾對普通人逆襲的要求。
這就是大家喜歡逆襲流的原因。
爽呀,被人欺負,然後逆襲打敗,以弱勝強,告訴你出身低沒關係,沒天賦也沒事,總會開掛的,總會有人賞識你的,總會有人無腦給你送寶貝的,總會有人無腦提拔你的。
這都是爽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