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對後世的儒家是真的無奈了。
大佬多嗎?
多。
後世各個時期都有足夠的儒家大佬存在。
著名的西漢的是董仲舒,東漢的鄭玄。
隋唐時期的李綱和孔穎達。
宋朝的程朱,明朝的王守仁。
這是幾個有代表性的。
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都很厲害。
強悍的程朱董仲舒和王守仁,他們幾個都已經逆天了。
程朱理學,陽明心學,董仲舒奉獻儒家公羊派,這都是影響後世幾百上千年的玩意。
弱一些的孔穎達,也是幹過正本清源的活計。
歷朝歷代,都會有大儒對儒家思想重新定義,定義出符合當時朝代的思想和儒家經典解讀根據。
打個比喻,孔子的知識相當於數學題,那麼各朝各代進行正本清源的那些大儒,他們寫的書,就是解體思路和公式。
這群人就是歷朝歷代對儒家有貢獻的人。
他們對儒家的貢獻就是讓儒家符合國家的需要。
很多人或許覺得沒什麼用,一個文學,一個思想,自己看就行了唄。
實際上並不是,那是影響整個大體環境的。
就像董仲舒奉獻出儒家公羊派,那麼他就會把孔孟荀三子的書都進行定義修改,不修改原文,但是我可以註釋一本解讀思路,潛意識影響你。
比如這本註釋書中會把公羊派和孔子扯上關係。
公羊派的要求是大報復大復仇,對匈奴進行報復,團結一致,那麼就會讓人根據孔子所處的時代來觀看,尤其是孔子那個時代注重華夷之辯。
只要是眾人都帶著華夷之辯的思想去讀論語,那麼各自解讀的出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會像公羊派進行靠攏。
孟子和荀子也是如此,其他的儒家書籍也會是這樣。
這是潛意識的影響,再加上國家會把這本用來註釋的書當做典範和必考科目來宣傳,大家從小就會學,再透過這本註釋形成的觀念去看其他書籍,自然而然就會帶著偏激。
這點體現最好的就是明朝的八股文。
這個八股文,裡面充斥著大量國家需要你瞭解的思想。
你喜歡不喜歡不重要,但是八股文裡充斥著著國家的需要你去學習,去奉行一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