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絃索伶仃亂世音> 第三十八章 死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八章 死了? (2 / 2)

“媽的,說,有一句不實之言,老子送你去軍統嚐嚐十八套!”順手把局長往牆角一扔。後者顧不得痛,噗通一身翻身跪倒,從他斷斷續續的敘述中劉神威才搞清怎麼回事。

原來河本明二郎被連著供桌一起抬回警局後,局長親自檢查了一番,眼見他雙手脫臼,雙腿骨折,還被死死的捆著。就覺得人都這樣了怎麼也翻不出花來。當下找個了乾淨的單人牢房將他連人帶桌子一塊鎖了進去。又關照了一聲兩個值班警察留心點,就解散了隊伍各自回家吃飯去了。

值班的警察一個叫吳大毛,一個叫吳德福排排備份二人算是遠方堂房兄弟。這時候河本故意高聲呼痛,引起二人注意。隨即以被綁的喘不過氣來為由要求將身上的布條割開,二人自然是不同意。河本眼見如此便壓低聲音說自己在蠶娘廟的房間地下埋有大小黃魚若干,如果二人願意行個方便的話這些就歸他們了。

為了表示誠意,他先說了一個埋藏地點,讓吳大毛先去。剩下吳德福一人後,河本又施展如簧之舌要求先將布條割開,並聲言如果吳大毛如果空手而回,那麼再將他重新捆起來就是。

吳德福利慾薰心又見他確實是一副喘不過氣快要死掉的樣子,心裡也有些怕萬一真死在牢房裡自己也要吃掛落。於是本著公私兩便的心態,將布條割斷。此時河本又說自己的褲子兜裡還有點法幣鈔票就當見面禮了。

分割線

張調因其另類故而辨識度極高,哪怕是不懂吳語的外地人,也能很方便的從各色調門中認出張調來,所謂一招鮮吃遍天,靠著獨一份的蒼涼豪邁很快成為名噪一時的大響檔。49年後,國營劇團成立,彈詞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剛建國風氣相對還寬鬆,也尊重藝術。張氏昆仲對傳統進行改良重新編排了《秦香蓮》,但兄弟二人的嗓音唱腔都不適合起秦香蓮這個角色。這個時候國營劇團的人力優勢就顯示出來。經過討論研究後將一位處於頂級地位的女彈詞家抽調出來,和張氏昆仲拼三個檔。她就是有“金嗓子”之稱的朱慧珍先生。

有了49年後女彈詞第一人的襄助,張氏昆仲如虎添翼《秦香蓮》頓成傳世名作。朱慧珍先生49年前就和蔣月泉拼雙檔唱《玉蜻蜓》上下手之間在唱上一時有旗鼓相當之感!硬打比方好比楊小樓和梅蘭芳合作霸王別姬一般。

在演出之餘朱先生也認真學習蔣調,成功將渾厚大氣的男中音蔣調吸收轉化為似乎是為其度身訂造的“女蔣調”且將其原來所唱的俞調中的假嗓技巧融入其間,更具華麗。

49年後由於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大政策下,湧現出了一批學藝在49年,立派在建國後的女彈詞曲調,比如候調,餘調,麗調,琴調等。相較之下朱慧珍先生始終沒有創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曲調來,但從藝術成就而言朱先生實在是達到了諸子百家融匯貫通的地步,什麼曲調拿起來就能唱,學到精髓後,還是另出機杼進行革新改良。女蔣調,新俞調,甚至沈薛調都有她的創造貢獻。她的表演風格大氣自信,簡約不凡,成熟不華,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

我個人喜歡男彈詞對女彈詞一般比較感冒,原因是女彈詞多有個毛病,以調門高來作為藝術成就高下的象徵,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高腔高調聽多了會煩,這是和彈詞清雅淵源的藝術表現手法完全背道而馳的做派。就天生嗓音條件而言,朱慧珍先生堪稱祖師爺賞飯,音域高而廣,早年所創的新俞調所習者寥寥,一個原因就是對嗓子要求太高,一般人無法掌握。前文提到的江文蘭先生唱新俞調也是一把好手。朱先生很早就意識到這個曲調過高的問題,之後向蔣月泉先生學習,吸收蔣調中真嗓的技巧唱法,形成的女蔣調,有高音卻剋制使用,不將其作為炫技而是將整個唱腔作為一個整天有選擇的加入假聲技巧,將女彈詞的表演技巧和審美理論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蔣月泉先生稱她的藝術風格是“正純真”

可惜,這樣的一個好角,還是54年評彈界第一個入黨的進步藝人,在69年七月的一箇中午接了一個電話後出門,下午就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年僅49歲。那個電話是誰打的,說了什麼已經成為謎團。

每當我聽《秦香蓮·壽堂唱曲》時,朱先生起始那句“燕子雙雙集畫梁,水中交頸兩鴛鴦”時總有熱淚盈眶之感。

大家可以去網易雲音樂或者喜馬拉雅搜壽堂唱曲,聽過就知道所言不虛。可以說張氏昆仲和朱慧珍先生的秦香蓮是幾近完美形態的彈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