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此話,再看看已經坐上表演位的何若曦,想想倒也真是這樣,不知道這小娘魚怎麼搞的,就突然出現在臺上,又是一陣笑聲。
露醉仙適時接過話頭“算了,算了,我們姐妹不和他一般見識,要麼今天三個檔算了”
“下面請大家欣賞《三笑·代做文章》”何若曦甜甜的說道。
正式入書後,錢鼎章的冷汗就下來了,這個露醉仙可真不是光靠著那張漂亮臉蛋吃飯,自己說噱彈唱四樣功課基礎打的也算是足夠牢靠。但對上這位姐姐差距馬上顯出來,歸根結底還是臨場經驗不夠豐富,很多時候自己賣力彈唱一番,以為能博得場下叫好,露醉仙在旁邊輕輕巧巧幾句就把氣氛帶到她那頭。
彈詞行當有句老話“臺上動拳腳,臺講認叔伯”。當然不是說要在臺上開武行,而是說藝人一旦上臺就要拼盡全力演出,不能有放水等心思,而到了臺下則要長幼有序講規矩。
此時眼見整場風頭都要被露醉仙搶去,錢鼎章心念暗動“媽的,只能使看家本事了。”此時,正好要輪到他來唱,雙手微動,一串激昂高亢的音律從手中三絃噴湧而出。
臺下有內行聽客“哎呦,這隻前奏倒是沒聽到過嘛,像徐調又不像徐調,而且調門怎麼這麼高,這下下手檔的琵琶要麻煩了”
錢鼎章所謂的看家本領是他從後世記下的前奏旋律,這個時期彈詞藝人所用的三絃的琴絃叫“老弦”,以絲綢製成,而同時期唯一的例外就在他所學的徐調上,徐調創始人徐雲志為了讓三絃更貼合自己的旋律唱腔創造性的用了鋼絲絃,金屬弦的聲音更為高亢激昂。原來三絃和琵琶奏樂相抗,因為琵琶一直用金屬弦所以在音色音質上始終能壓過三絃一頭。
但現在,面對突然彈出更能發揮鋼絲絃新前奏的錢鼎章,露醉仙這裡馬上吃力起來,一方面她是下手檔,琵琶的旋律必須始終跟在三絃之後,不能喧賓奪主。所以一方面要暗中計算新曲調的板眼同時調整自己的節奏,另一方面,對手的曲調一高己方也要做相應調整。這樣一來,便慢慢滑向下風。
錢鼎章一見大計得售,心中竊喜不已,同時也是滿腦袋冷汗“這女人太厲害了,幸虧。。。。”清了清嗓子開始唱起來,因為前奏和過門新鮮,和他經過修改過的唱腔相得益彰。六句唱完錢鼎章,心中暗自鬆了口氣“今天這場糊弄過去後,趕緊纏著老頭子讓他多傳點舞臺技巧給我,媽的幸虧老子腦子轉的快用了新前奏,否則就栽了”
他這裡還沒高興完,臺下有人驚呼“快聽,快聽,這琵琶,開始彈大開門了”
“我操,姐姐你今天這是要和我玩命啊”,剛才還是冷汗,這下子額頭上熱汗直冒。
所謂大開門,小開門是琵琶彈奏行話,琵琶有四根弦,日常伴奏的音節一般多在第二第三根弦上,所以就有藝人發明小開門的彈奏法:五根手指多集中在二三絃上,這樣手指挪動的空間範圍小,可以快速彈出高分音來,缺點是曲調層次不夠豐富,對應的大開門則是同時掌控四弦,配合左手的撥“品”,難度增加何止一倍?!但正是如此,整個曲調更為豐富圓潤,嚴格來說這不是彈詞的彈奏方法,而是某些琵琶獨奏的技法,只是因為難度高,且彈奏起來極耗精力體力,故而少見。
====================科普==================================
琴絃的問題,中國民樂一直被稱為絲足,呃,不對絲竹,就是說大部分樂器由絲絃和竹子所構成,難怪日本人稱中國為竹的民族,自稱為木的民族。這種絲絃也叫作老弦,經典相聲《拔牙》中江湖郎中用來栓患者的也是這玩意。
但自從尼龍材料發明後,製作麻煩且不耐用的絲絃漸漸被淘汰,時至今日竟然已經絕跡!絲絃的製作方法也已經失傳。可悲可嘆。據說這些年江南有人在研究復原,也不知道進展如何。
順便講幾句,所謂的調。北洋民國時期是彈詞的大發展時期,名家輩出,江南地區向來有革新精神,教出的徒弟不以對師傅copy不走樣為榮,反而想盡辦法都要唱出自己專門曲調來。於是就有了x調的說法,張鑑庭的張調,蔣月泉的蔣調,楊振雄的楊調等等。大略和京劇中x派像彷彿。
錢鼎章所唱的徐調是一代泰斗,徐雲志先生所創。縱觀整個彈詞屆,每當有新調出現時,大家總可以從中聽出其傳承或者淵源,比如蔣月泉先生的蔣調就有明顯的周調痕跡。
但有三個例外,分別是楊振雄先生的楊調,張鑑庭先生的張調,前者直接取材於崑曲,全以小桑演唱行腔走板雅韻無雙,是為彈詞屆雅的最高成就。張調又不同,其來源是早期的紹興黑頭大班,故而唱腔雄渾蒼勁咬字沉鬱頓挫,和評彈的小橋流水大異其趣,所以張氏昆仲前後七次才正式打進申城,成為響擋。另此二人一開始唱夏荷生的夏調,但後期基本看不出有相關影響。
這二者幾乎沒有從彈詞中找到淵源而是借鑑了其它戲曲曲藝,但徐調又不同,完全是是橫空出世,所有唱腔變化皆由徐雲志先生一個人敷衍出來,這個就近乎可怕了。而且徐在培養徒弟上也是一絕,最出名的是評彈皇帝嚴雪亭,還有個一個華士亭,二人雖然深的老師真傳,但上臺也都是唱自己的嚴調和華調。04年年近八旬的華士亭先生參加會書,面對臺下聽眾,老先生特地帶了兩把弦子上臺,用鋼絲絃的那把彈唱了幾句徐調,全場歡呼不已。第二年,華老故去。在b站上有這段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