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從漢軍送給朝廷的邸報上顯示,張凡他們這夥廣平郡的瘟神,在被漢軍的一次成功的“夜襲”之後,就直接潰散在了廣平郡內靠近太行山脈的附近。
漢軍的這次“夜襲”,不僅擊潰了當面的“近萬黃巾賊”,還斬首一千餘級。至於成功的救出了被俘的都尉高武這種小事,就沒有必要真實的體現在情報上面了。
自高武以下的廣平郡官兵,大家也都沒人對這樣的報捷文書沒有任何異議。
只要自己有功勞可分,該是自己的不曾有絲毫的貪墨,那麼還去糾結到底是營救出了被俘的高都尉,還是在高都尉的裡應外合之下大敗敵軍這種事,是根本沒有意義的。
實打實的一千餘顆首級,還基本全都是青壯,根本不可能有一點的殺良冒功的可能,這可是一點水分也沒摻假的。這樣的戰績放在其他的漢軍當中,至少也得翻個三五倍的上報,高武的這份請功奏摺,真的已經很良心了。
雖然這一千多顆的首級是怎麼來的,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廣平郡兵以為是周氏私兵的斬獲,周氏私兵以為是廣平郡兵的功勞難道還會有人會去細究麼?
都說了是夜襲,黑咕隆咚的一場廝殺,誰能看得那麼清楚?
雖說一場戰鬥下來,除了一些摔傷,磕碰的兄弟比較倒黴,竟然眾人身上連點血都沒沾上這麼奇怪的事,可是畢竟對手是黃巾賊寇不是?這年頭,如果真能做到“夜遇襲而不慌”的那基本都是當世名將統帥的精銳了,何況是一群黃巾賊寇。
誰還能懷疑什麼麼?
誰敢懷疑,那就是在跟這支廣平郡兵上上下下都過不去,以後在軍伍中那是沒法混的。
所以,高武的報捷文書那是直接一式兩份,一份報給了郡中太守那裡,另一份直接就送往雒陽的朝堂了。
就在高武領著手下的人馬高奏凱歌還之後,趁沒人注意到的時候,一支五百多人的黃巾精銳,從一片樹林中走了出來。
如果有經歷了這兩天的戰事的雙方人馬或者宛城黃巾之亂的人,大概就會認出,領頭的就是那個黃巾軍中的猛將,神上使張曼成。
在確認了一番周圍的情況,發現沒有人察覺到他們這夥人的行蹤之後,張曼成領著他的這隊人,徑直向北而去。絲毫沒有要去追上已經向西“潰散”的黃巾大隊人馬的意思,北去的義無反顧。
而張凡,此時也不在那隊已經向西逃入太行山脈的大隊人馬當中。
此時的他正騎著他的那匹白馬,身邊只跟著一個魏郡黃巾的二首領白繞,隨著高武派往雒陽報捷的信使,匆匆的向著南邊的雒陽而去。
張凡想要親自走一趟雒陽。
既然已經跟周、高兩家達成了同盟或者說合作意向,那麼張凡覺得為他們這個小團體爭取到更多的利益,是他義不容辭的事。更何況,很多他想要在今後做的打算,或者說實行的計劃,都需要他去往雒陽一行。
不說別的,就只搭上現在正在大漢朝得勢的十常侍這條線這件事,就非得他親力親為不可。這麼重要且又隱蔽的關係,難道真的敢操縱於他人之手麼?哪怕是已經跟自己同盟了的周、高兩家那也不行吶,這可是關係到太行山黃巾今後的發展的大事,一點也大意不得。
至於為什麼身邊會跟著的是魏郡的黃巾二首領白繞?那可就真的靠的是張凡穿越者的王霸之氣或者說啥啥啥了吧。
自從與魏郡黃巾匯合之後,張曼成憑藉著在黃巾軍中巨大的威望,當然還有和廣平郡兵那一戰當中,天神下凡一般的神勇表現,當仁不讓的就成了他們這五六千人馬的首領,眭固和白繞那是心甘情願的退居到了小弟、馬仔的角色當中去。
但是對於張凡這個黃天使者,眭固和白繞那可是不認的。
以前只是聽說好像黃巾當中新近出了這麼一個人物,好像還頗得大賢良師看重,但是畢竟還沒展現出過什麼過人之處,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功勞、戰績,自然是沒人會對他心服口服的。
不過眭固白繞對張凡的這種印象,在一次夜間的篝火旁與裴元紹、梅成的閒談當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凡他們也好,張曼成也好,自從他們在廣宗城破之後,就基本上都是在逃亡的途中,雖說也都還比較注意蒐集情報,但是終究還是需要躲躲藏藏,在遇到魏郡黃巾之前,基本上就沒有和黃巾勢力的其他人馬有過接觸,很多的訊息其實他們都並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