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的嘴上起了個火泡。
沒人能理解張凡現在的心急火燎。
在其他人看來,十多萬的黃巾逃進了這茫茫太行,還是在冬日這種天地肅殺的時候,隊伍裡卻幾乎沒人因為凍餓而死這幾乎就已經是神蹟了!
至於其他的?咱是黃巾餘孽,是剛從廣宗、下曲陽那樣的血肉磨坊裡逃得一條性命的賊寇,哪還敢有什麼奢求?
更何況,就算是往年的太平年景,咱們這群草民賤役不也是這樣活著麼?忍飢挨餓的沒被凍死餓死的就算是熬過了一個冬天。
所有人都已經對目前的狀況非常的滿意,隊伍裡沒幾個人知道,他們那臨時搭建的倉庫裡的糧食正在快速的消耗著。
按照這個速度,這些糧食根本支撐不到春日來臨的那一天。
張凡不懂氣象學,也沒研究過古代的天文曆法,所以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解釋這東漢時候的冬日怎麼會比後世冷那麼多。全球變暖、溫室效應什麼的張凡覺得是不可能帶來這麼大的差距的。
在問過一些在附近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們之後,根據他們的經驗張凡知道,即使過了春節這太行山附近往往也會再冷個半個月三十天的,根本就不是他原來設想的那樣過了春節就是春暖花開。
在這個過程中,光是跟這些老人家確定、統一到底歲首(張凡口中的春節)是哪一天就費了好大功夫。
在張凡印象裡的春節應該是咱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最重要的節日,甚至都不用加之一。
但是令張凡想不到的是,就這麼個重要的日子,也會有那麼多個不同的標準。
除去那些亂七八糟的不知道以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習俗、或者某些人、某些地區的自行定義,比較官方的就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一日等等幾個版本的歲首。
當時張凡跟這些老人們請教的時候,一臉懵逼之後最大的感慨就是這一個冬天的這幾個月,竟然連安排一個春節都差點不夠用!
好在張凡不是在搞什麼深奧的氣象學知識或者天文曆法的研究,或者其他的什麼,他就是想跟大家確定一個時間日期的概念,然後好知道這該死的冬天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
結果,就這?
當然,張凡也從這件事當中意識到了他們這群人想要團結好、合作好的在這太行山裡活下去,大家必須在很多的概念上、標準上達成統一,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麼說,當年秦始皇他老人家真是功高蓋世呢,敢自稱是始皇帝,沒有點讓後世子孫仰望的豐功偉績,敢上這樣的尊號那八成得是棒子國的祖先才能幹出來的事兒。
吐槽歸吐槽,讓小跟班的小新跟貓妹幫忙記下了這件事,張凡還是在跟這些老人的交談許久之後,艱難的大概算出了冬天結束的日子。
以一月一日為春節的話,大漢這片土地上大多數的人類居住的地區,都是在這天之前冬天就會過去,春天就會來臨。
這太行東麓的河北地,基本也是這個樣子。
但是這大山裡面的春天往往是比山外的春天來得晚的,考慮到再有氣候變化莫測的正常的誤差,張凡鬱悶的發現他們的存糧距離春天來臨竟然還有十來天的缺口。
這還僅僅是支撐到春日來臨,春天來了大夥還是一樣要吃飯!春天不能讓大夥填飽肚子,春天的來臨也只是讓物資能更容易進山,也只是能讓山裡的人們消耗糧食的速度慢一些,並不是說春天來了就餓不死人了。
賬目算完,張凡差點絕望,偏偏這個時候張燕還給張凡心憂如焚的心頭再添了一把火。
由於戰亂的緣故,躲進這茫茫大山的人不下百萬之巨,很多夥自發的或者其他的緣故聚集起來的太行盜匪,都已經盯上了他們散落在各處的山寨。
畢竟能夠在冬日裡過得無憂的山寨並不多,廝殺火併之類的事情在這冬天的大山裡也是時有發生。
雖然他們的幾處山寨都因為人多勢眾而暫時沒人敢覬覦,但是難保這群人會在餓急眼的情況下亡命的跟他們拼上一場。
於毒那邊甚至已經有些山寨已經動手試探過了,如果不是於毒手黑心狠,讓那些黑吃黑的去他那邊搶糧的賊寇差不多都有去無回,這時候他們就應該已經疲於應付那些不斷上門“借糧”的同行了。
這些事,張凡實在是沒辦法跟太多的人去說去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