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華國自己搞聚變堆,則更加簡單粗暴了。
甭管是託卡馬克、仿星器,還是箍縮裝置,直接就是全面暫停!
鍾維堅立即就猜到了在院士大會之後,肯定還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
國家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將會有重大的調整!
這讓他們這些從事可控核聚變的人,都感到有些提心吊膽的,
認為這是要大幅度削減可控核聚變的預算,甚至是直接砍專案的節奏……
這種事在國際上,其實也正在發生。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專案,
在啟動初期,這個專案的預算僅為63億美元,原本計劃在2016年完工,
但隨著專案的進度不斷延期,現在預算已經增長到了220億美元。
而且隨著開工效率越來越低,工程進度的延期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這意味著220億美元預算,也只是‘現在’的預估,以後肯定還會不斷地增加。
預算不停翻倍也就算了,關鍵是工期已經延誤快十年了,完工的日期還遙遙無期,儼然已經成為了超級無底洞。
《科學M國人》在一份報告中就披露了這一情況,認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陽”專案已經深陷泥潭。
“預算失控、工期推遲,導致ITER專案正處於“創紀錄的災難邊緣”,它很可能成為歷史上工期拖延最久、成本膨脹最厲害的科學專案。”
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不看好可控核聚變的應用前景,老M頻繁退群,高盧雞多次造假,導致這個專案現在矛盾重重。
如果不是華國硬著頭皮扛起大旗,ITER早就在‘世紀超級爛尾工程名單’上,寫完最後一個字母了。
相較於ITER,華國的EAST情況就要好太多了,說它是核聚變領域的燈塔也毫不為過。
鍾維堅有點搞不明白,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召開這麼一場奇怪的閉門會議……
直到他看到康馳也出現在會場後,心裡頓時隱約猜到了點什麼……
“……經科學院申報,長老院批准,正式任命康馳院士為華國可控核聚變總工程師,統籌國內所有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的研發專案!”
譁——
聽到這個訊息後,現場頓時就沸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