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輝這一通發言,其實把大家想說的基本都說了。
而且如果單論問題本質,不考慮可行性的情況下,確實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康馳見大家都沒說話,便點頭道:“其實我的想法和嚴博士差不多,只不過我覺得倒也沒必要特意去壓續航。”
“就像汽車的油箱大小一樣,雖然到了一定的程度,使用者基本就不怎麼關心了,但如果真搞個三百公里的續航,隔三差五要去加油,還是有點麻煩的。”
“嗯,其實我就是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嚴輝忍不住辯解了一句,委屈的表情不禁引發了一陣笑聲。
“我知道,這不是怕你把方向帶偏嘛。”康馳也笑著解釋了一句,然後接著說道,
“總而言之,雖然同等技術層面,鋰離子電池肯定要比鈉離子電池效能更強,但鈉離子的原料比鋰電池豐富便宜太多了。”
“加上他倆的技術共同性很強,我相信如果鋰電池的技術突破到了一定程度,效能都過剩了,大家也絕對會回過頭來,用同樣的技術去搞鈉電池,以此追求更高的價效比。”
“所以我們乾脆,就直接搞鈉電池了。”
說著,康馳便走到白板面前,用白板筆寫上幾個大字:
400Wh/kg。
看到康馳寫下的數字,所有人的眉毛都忍不住跳動了一下。
400Wh/kg能量密度的鈉離子電池?
可能嗎?
雖然鋰離子電池的最高能量密度,在國外的實驗已經被推到了700Wh/kg,寧德時代正在研發的凝聚態電池,也號稱500Wh/kg。
但實際上能真正量產的,全都是液態鋰電池。
而液態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理論極限,是350Wh/kg,
但受限於量產技術和安全考慮,目前新能源汽車上用的,基本上都是150Wh/kg左右的,
比如續航表現比較好的特斯拉,用的是168Wh/kg能量密度的三元鋰電池,BYD的漢EV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能量密度則剛好是150Wh/kg。
因此哪怕鈉離子電池能做到150Wh/kg,其實就已經有和鋰電池一較高下的實力了。
更別說400Wh/kg這麼誇張的數值了。
“嗯,這是我們的目標。”康馳寫完後轉過身,對大家提問道,“接下來我想讓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成功研發出了400Wh/kg的鈉離子電池,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解決剛剛嚴輝提出的那兩個問題。”
於是眾人又開始陷入了深思。
其實如果鈉離子電池能做到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價格問題基本就解決了,更別說還是400Wh/kg。
所以問題的核心,還是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