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不是這方面的研究者,康馳寫的大部分東西他都看不懂,但這並不妨礙他透過那些稍微能看懂的地方,大致猜出康馳的研究方向。
“我倒沒有考慮過站那邊的問題。”康馳解釋道,“主要是如果找不到那個隱變數,我們根本無法利用量子糾纏現象來進行真正的通訊。”
“可他們已經證明隱變數不存在了,伱這麼做就是在挑戰真理,我們搞研究的,最怕的就是鑽牛角尖了,這是完全是對你生命的浪費……”
康馳搖了搖頭:“可你怎麼知道這就一定是真理?”
“以前的真理是天圓地方,但後來呢?以前的經典力學就是真理,但在進入微觀世界後,不也不起作用,得靠量子力學了嘛?”
“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個人可能確實偏向於愛因斯坦這邊,原因也不是他們提出的EPR佯謬剛好符合我的需求,而是對他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科學觀點,比較符合我的理念,我相信上帝能擲骰子,但我同時相信無論結果再怎麼複雜,也一定是有規律的,科學的盡頭是玄學,但玄學的盡頭,未必不是科學!”
康馳的話,頓時讓任舟有些無言以對。
其實很多人說愛因斯坦晚年固執,主要就是體現在他和波爾等人的那場爭論。
就是因為量子糾纏違背了老愛的基本信念。
波爾等人認為,現在的量子力學就是完備的,兩個糾纏的量子完成幽靈般的相互作用,中間就是沒有任何理由。
而老愛則認為量子力學只是通向一個未來確定理論的臨時步驟,而那個理論不存在他所厭惡的隨機性,並且能夠為宇宙是如何運轉提供一個更加符合邏輯的、有序的解釋。
他認為糾纏量子之間發生的對應變化,一定有一個還沒被發現的隱變數,而這個隱變數,一定能滿足定域實在論。
雙方就骰子到底是不是上帝投擲的,進行了多次爭論,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
其實要說固執吧,兩人都固執,包括現在的康馳。
甚至從科學家通常不把話說死的角度想,堅持量子力學就是完備理論的波爾,反而才是那個不講道理的人,只不過他的理論,確實一直沒人能夠反駁罷了。
於是後來,就有了貝爾提出的貝爾不等式。
貝爾原本只是個搞粒子對撞機的裝置工程領域學者,研究量子力學純粹只是業餘興趣,結果這個不等式的提出,反而讓他一時之間名聲大噪,成為了量子力學的關鍵性人物。
如果能證明貝爾不等式成立,那愛因斯坦就是對的,確實存在一個可以約束、影響量子自旋方向的隱變數。
如果不成立,則波爾就是對的,量子糾纏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後來阿斯佩等三個研發團隊,透過大量的實驗和論證,最終證明了貝爾不等式不成立,
甚至還拿了諾貝爾物理獎。
當時老愛的棺材板,估計都快壓不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