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以來,電影院對於一部電影的判斷也就是首日排片,基本上很少出過岔子。
當然,僅限於二十一世紀頭一個十年。
基本沒有翻車的,閉著眼睛給大片、大導演、巨星排就行了。
再爛的大片,都有幾千萬票房,吊打高口碑的小成本片子。
往後就不行了,院線的預測年年翻車。
畢竟主要靠電影質量了,質量不過硬,都是白搭。
《唐人街探案3》首日轟出了逆天的十億票房,最終還是逃不過節假日一次次地雪崩。
現在基本上不會有這種事,大製作、大導演、巨星,就是保障。
投資多製作精良,不會像後來那樣,演員片酬大於製作費用。
找三個劉德樺,片酬也不過2000萬,在一部大製作裡面並不算很多。
至少,離後來光電限薪令裡,要求電視劇製作方,演員片酬不超過成本的40%差遠了。
至於李連結這個級別的,來了內地也得降薪,像《英雄》就3000萬片酬。
敢請李連結的,最起碼也得是兩億以上的大製作。
不至於幾個主演,就拿掉製作費的一半以上的片酬,那能拍好電影就怪了。
大部分的資金放在製作上,也是保證了電影最起碼不是粗製濫造。
演員呢,但凡叫得出名字,有點名氣的演員,演技都不會差。
不可能出現一個拿著高額片酬,卻演技稀爛的演員。
這年頭,一個都沒有!
雙重保證之下,大製作的水平再差也不會差到哪去。
剩下的就看導演了,可是這年頭能拍大製作的導演,無一不是一流導演。
就算劇情不好,還有鏡頭、畫面能看,演員的表演能看,服化道什麼的都不錯。
飛碟帽的《三國之見龍卸甲》雖然是瞎吉兒拍的,不過不當歷史來看,都還行。
&n,二十年後還被觀眾奉為經典場景。
可以說,這個十年,國產大片除了劇情不好之外,就沒什麼大缺點了。
哪像後來的大製作,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花上億,乃至兩三億拍的電影,故事、表演、鏡頭畫面...有的連一點長處都沒有。
《劉海堡壘》你能找出任何一方面是還可以的?
質量都有保障,對電影院來說,都不用看電影,光看型別、投資多少、導演、演員,就可以閉著眼睛排場次。
不過這回的暑期檔,卻是打破了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