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也從來不缺展現自己國家歷史的影視劇。
要講歷史,就必定脫離不了戰爭。
一戰、二戰,幾乎把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牽扯進去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
也不管贏的,還是輸的,不管輸的多難看。
哪怕被人狂虐,戰爭過程中沒有值得稱道的。
那就以人為主,派一些反戰的片子。
要不然法蘭西和意呆利,都不用拍二戰題材的片子了。
咱們國家經歷的戰爭不少,戰爭影視劇也不少。
過去、未來關於戰爭的影視劇裡,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志願軍差不多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除了艱苦樸素和軍紀良好,再也沒有其他優點了。
也不想想,這種軍隊對老百姓有什麼吸引力?人們為什麼踴躍參軍?這樣的軍隊怎麼打勝仗?
也造成了大眾的誤解,吃樹根才是正常的,吃肉就不對。
經常會有這種橋段,有老百姓要參軍,都說八路太苦沒飯吃,果軍就吃香喝辣。
影視劇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很有效的。
固有的觀念形成,很難被打破。
唐言專訪中提出來的一系列資料,一開始也沒有讓人相信。
爭議一直在,很多人和媒體,第一時間不是去求證,而是更加猛烈的批評。
很正常,有話題嘛。
唐言和央視事先準備的資料放出來,也還是半信半疑。
即便有完善的資料,不同時期,士兵每天的口糧定額。
從葒軍時期,到抗戰初期,41、42年果軍封鎖時期,43年開始的大開荒時期。
一臉串的數字,密密麻麻,讓人看的眼暈。
1937年,八路軍挺進敵後之初,後勤部門規定從士兵到總司令,每人每月1至5元的津貼費。
作戰部隊、後方機關人員,每人每天1.5、1.25斤糧食,5分錢菜金。
43年之後,部隊每天每天小米1斤8兩(750g)
政、民系統的幹部小米1斤6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