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勝利,2005年就是抗戰勝利60週年,華國人都知道的事。
路上隨機找100個路人,有一個不知道抗戰勝利是哪年的,都是大新聞。
配上個引戰的標題發短影片平臺,百萬播放量簡簡單單。
值得紀念的特殊時間,總要拍幾部影視劇,來紀念一下。
這種主旋律獻禮片,一種樹立英模人物,塑造榜樣,比如《張司德》、《離開**的日子》。
另一種就是回顧重大歷史事件,紀念難忘的歷史時刻,這種也多了,後來第一部主旋律獻禮片《建國大業》就是。
這時候的主旋律,雖然以意識形態為主,不過其實都還很不錯。
除了不賣票房之外,都挺好的,很多感人的片子。
而且,三觀都特別正,演員也基本都是華國人。
以後就不一定了,類似《白晝流星》這種瞎吉爾拍的不少。
就不說主角都是外國人了,開頭完全是照抄《悲慘世界》冉阿讓和主教的那段情節。
冉阿讓窮極偷竊入獄,出來後再次犯案,偷竊有恩於他的主教的錢被抓。
電影裡也是,兩個主角偷幫助他們的扶貧辦主任的救命錢。
結果主教(主任)都說是送給主角,而非偷竊,試圖感化主角。
也可以說是致敬,世界名著啊。
作為主旋律電影,主角跟扶貧沒關係,更和航天事業沒關係,就是最後強加了一個抬航天員的情節,也沒人攔著。
美其名曰浪漫主義。
相比這些獻禮片,這個年代的主旋律強多了,頂多只是無聊、太高大全了。
唐言也不方案拍主旋律電影,事實上能引發觀眾共鳴的,沒有什麼比主旋律更合適了。
《原始碼》後面男主角主動繼續任務,也是主旋律。
而且,主旋律電影,上面的支援力度也是最大的,基本上全程開綠燈。
應該也就是明年,有一部獻禮片《太行山上》,出動上萬官兵,用了近百噸炸藥。
也就只有獻禮片,才能有這個待遇,得到最大的支援,要什麼給什麼。
拍電影,以後也少不得部隊的支援,除非完全不碰跟戰爭有關的題材。
更別說,還是體制裡的人了。
抗戰勝利60週年不拍,還有建國60週年,17大什麼的,根本躲不掉。
沒看到吳經《戰狼2》之後,很多主旋律電影上面都欽點他參與。
拍肯定是要拍的,不過拍什麼是個問題,主旋律大限制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