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的故事,單就劇情上來說,其實很簡單。
畢竟幾乎全程就一個男主角的獨角戲,能有多複雜。
一個人,在火星上求生、自救的故事。
原版在國內也大賣了,不過被禁了。
原著最後是靠我國才營救成功,電影也是。
米國人的宇航員,要靠華國來營救,看似是在誇我們。
沒辦法,米國人總不能找毛熊幫忙?
那是不可能的,等於打自己臉了。
除了毛熊,航天科技上,唯一能幫忙的就是華國。
也有例外,比如導演或者投資人是南棒人的話,說不定能設計出向南棒航天局求援的劇情。
反正是未來世界,人類都登上火星了,棒子就不能翻身當爸爸了?
要是三哥的話,說定人家幫忙米國救援成功之後,還會在太空裡給男主角來一瓶正宗恆河水。
就當是嚐嚐地球家鄉的味道了。
科幻片嘛,就是幻想。
這不合理?
這很合理!
但是,即便在電影裡我們幫了米國,可但凡出現華國元素的地方,那真沒法看。
鐵軌上跑的是綠皮火車,上班族推腳踏車。
航天局和基地裡,大家穿著八十年代工人工作服。
米國都登上火星了,咱們國家還跟北棒一樣?
最後成功營救,世界各國民眾聚集慶祝的場面,其他國家都五顏六色激情綻放的,只有我們一樣望去全是穿的黑灰色。
還都是男的,像機器人一樣的鼓掌。
米國人都登上火星了,我們這還跟北棒一樣?
其他的整體上需要變動的地方不多,也很適合漢化,畢竟獨角戲。
說穿了,就是一個宇航員因為意外,孤身一人流落火星,在火星上自救、等待救援的故事。
技術性的問題,後面交給國家航天局的同志們,先把劇本的大綱和梗概做出來。
只花了一天的時間,不過考慮到肯定要給航天局、光電領導看的。
唐言又花了一天多時間,寫了一個比較有看頭的故事,一萬多字的小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