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言也笑笑,這看起來就有那種初生牛犢的感覺了,天老大我老二。
臺上主持人是馮曉剛,名氣大,也都在一家公司,親自主持算是來幫著宣傳了。
他也對陸釧這種說法很是贊同,拍喜劇片的,和搞地下藝術片的,天然對立。
馮曉剛還笑著捧了一句:“我能感覺到陸釧帶給我的威脅,搞得我都有點警惕了。”
眾人很配合地笑了笑,陸釧也笑了,頗有些得意。
能讓馮曉剛警惕,本就是最大的讚譽了。
不過,馮曉剛轉頭有有些羨慕地道:“你比我有福氣啊,能請到江文當主演,我一直想和江文拍一部電影,還沒有實現,只是多年前拍了部電視劇《京城人在紐約”
什麼叫我有福氣...剛剛意氣風發的陸釧,立馬有些不高興了。
不過現場這麼多人,還沒攝像機對著,還是沒有表現出來。
......
有馮曉剛、江文兩位大導演,寧瀞也是成名已久的大明星,首映儀式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的。
只不過,並不是陸釧的單人秀,馮曉剛和江文就搶走了一多半的時間。
儀式完畢之後,就開始放映電影了。
《尋槍》這部片子,其實是一部好電影。
未來很多年,都是編導生必須瞭解的電影,幾乎大部分三大藝術院校的導演系學生,都必須做的拉片作業。
拉片,就是一幀一幀地去分析。
現在的電影很多就是這樣的,用鏡頭語言去推動故事。
直到十年後,電影完全進入另一個階段,那個時期,大部分大賣的商業電影,就不再是用鏡頭推動了。
比如《泰囧》,是靠劇情、包袱、笑點撐起來的。
用劇情推動故事,將電影簡化了。
又過了一個十年,一部《你好李煥英》橫空出世。
碎片化、小品化、鏡頭語言稚嫩、手法生疏、非主角人物扁平......這些已經有無數人說過無數遍了。
但是不妨礙觀眾喜歡看,對觀眾來說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又將電影再一次的簡化,甚至都開始不用劇情推動故事了。
這二十年的變化,也是導演的變化。
一開始很多徐徵這樣的非科班導演,但也是電影行業的,演過多年的戲,做過話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