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一大,內地那些外行的資本,也就不會只盯著香江明星了。
竇守方從電影局副局長退下來,就一直在銀督機構,坐著“前線”的工作。
唐言也就把自己針對香江影壇的一些計劃,或者可以說“戰略”,大概說了下。
“你啊,不去搞統戰工作,真是可惜了。”
消化完唐言的想法,竇守方驚歎不已。
分化香江電影人,滲透、開放金像獎限制,借金像獎抬高內地演員的名氣,擠壓香江演員的空間......
等等一系列的操作,如果真的順利的話,那香江電影影壇,就真的融合進內地了。
又聊了一些更深入的東西,竇守方帶著滿心的驚喜離開了。
唐言也是無奈,這個年代必須要依仗香江影壇的力量。
內地的導演,不管是學導演還是學攝影什麼的,基本上都是學院派。
學院派的老師們,教的全都是藝術,給學生們灌輸的,也都是電影的藝術。
甚至於國內沒有自己的電影理論體系,北影剛建成的時候。
表演系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系講蘇連史詩電影。
那個時候的蘇聯電影是什麼呢?
《戰艦波將金號》《雁南飛》...都是這種,藝術性很高的。
所以那個時期的國產電影,很有藝術性,又不是那種很擰巴的文藝片。
大概八十年代,國際形勢變好了,和歐洲有了一些交流。
學校的老師一看,英格瑪博格曼的東西好啊,歐洲藝術電影厲害啊。
那就學!
然後我們開始接受歐洲藝術電影的教育,這個藝術和蘇連的藝術不一樣。
所以80年代之後的學院派,就跟之前的學院派不太一樣了。
這就是第六代導演,混的最差的一代。
要說藝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拍的電影,藝術性不強?
第三代導演的《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
就《牧馬人》後來不知道多火,有藝術性,觀眾也愛看。
第六代導演的藝術,網上有幾個人看的?
觀眾不愛看就是不愛看,沒有別的原因,也不關光電的事。
第四代導演的《人生》、《城南舊事》、《小花》、《大決戰》......
第五代也不用說了,到了第六代就垮了,淨拍些地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