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電影的時代> 第32章要什麼腳踏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2章要什麼腳踏車 (2 / 3)

98年的《我是誰》在國內賣了8000萬票房,一部頂馮曉剛兩部。

複製雖然不是電影院出錢買,不過拿了人家的複製,場次就得跟上。

一塊複製最多能供五家電影院放映,各個老總都在腦海中根據各自省會電影院的數量、距離,以及到時候要上的片子,計算自己需要的複製數量。

要一個還是兩個?

沒錯,考慮的不是十個八個,而是一個或者兩個。

韓三坪也沒有催他們,而是笑笑道:“關於這部電影,唐言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大家不妨聽一下。”

唐言也就把自己關於電影集中在大學附近,方便宣傳等等思路講了一下。

對啊,這種電影自己看了覺得挺無聊,也就是那張紙條能吸引自己一直認真看下去。

可是年輕人就喜歡這種調調,把目標放在大學生身上,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那我要兩個。”

鄂北電影公司的代表開口了,江城別的不說,還是高校這快,那真是多,宏山區就有20多所大學。

“我要7個。”江寧電影的女老總一口要了鄂北公司的三倍多。

這口氣有點大啊,各位老總都有些驚訝。

“姜總,金陵和蘇洲吃不下7個複製吧。”韓三坪不解道。

要多複製不是好事嗎?

寧昊有不解地看了看唐言,唐言偏過頭小聲解釋:“一個複製成本價8000,韓總第一批估計最多放30個複製出去。”

“那直接按照各個城市的票房份額,平均分配不就行了?”寧昊還是不理解。

“那不行,複製就這麼點,必須要儘可能地最大化利用,有的公司看好電影,多要一個複製,他就會給相應的場次。

如果哪家公司不看好,本來安排的場次一個複製就夠了,你給他兩個複製就浪費了。”

唐言耐心地給寧昊這個外行解釋著,這個時代的電影,發行、放映環節很麻煩,就算馮曉剛的《一聲嘆息》,也做不到大規模放映。

各省省會地段好的電影院先放一輪,然後是郊區,再然後是地級市。

甚至市中心的電影院,拿到複製放了一個星期,就要讓給別的電影院,都有放映週期的。

就現在,京城市中心的電影院,很多都在放去年,乃至更早的老片子,票價比新片便宜。

當然了,反響好的話,就會立馬擴大上映規模,從十個城市,擴大每個省省會,甚至四五十個城市的大規模放映。

金陵的高校多,經濟雖然不如蘇州,不過也在全國前二十,電影市場還是很不錯的,三個複製都容納的了。

蘇州的高校就沒那麼多了,《一隻鬼的故事》主打大學生群體的話,兩個複製足夠了。

不過,江寧電影公司的姜總卻堅持要7個,一臉感動地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