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三國我為王> 第0144章 思想奠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144章 思想奠基 (1 / 2)

懷疑林澤想稱帝,但是林澤沒說,諸位謀臣也不敢硬說,只有等著林澤自己說出來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始反對。

這些人中,陳宮和張昭以及張紘是絕對不會允許林澤稱帝的,因為他們骨子裡認為自己是漢臣,林澤稱帝就是篡逆,只有賈詡認為,林澤當皇帝,天下皆安。

這些問題,林澤都想得到,漢獻帝封了曹操為魏公,有一段時間,他是想當魏王的,那麼忠誠的荀彧都和他掰了。

這種事情,現在想都不能想。

但是劉錦兒卻在想,江東定了,郭嘉的婚事要上日程,要徹底壞了江東人的心態,劉錦兒等回來了石六六和杜瀟,和郭嘉商議,大婚舉行的地點。

從曲阿平原大戰之後,對江東進行了一系列的精神攻擊,分別是郭嘉大婚的訊息、陸康雕塑的建設、孫策的死亡,收穫是,徹底穩住了長江北岸百姓的心態,救出了戰俘,擾亂了江東人的心態,婚事還是去壽春。

在去壽春的路上,劉錦兒想到了林澤稱帝的事情,這種事情急不得,但肯定是天下大勢,林澤自己不能提,誰都不能提,需要讓一眾謀士來提,還需要百姓擁護。

劉錦兒知道,只要天下還有劉姓子孫存在,林澤就不是正統,漢室朝廷,弟弟劉協到現在還沒有子嗣,最麻煩的還是益州那一家子,劉錦兒給石六六下了個命令,破壞益州劉璋的風評,讓他變成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

劉錦兒這麼做,自然不是為了當皇后,她沒有林澤那麼大的格局,著眼全域性考慮問題,她只會站在林澤的角度上想問題,她有一個信念,就是林澤好了,什麼都好。

壽春。

林澤道:“大家各抒己見,我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賈詡先開口道:“生逢亂世,自然還是要強國,除了有兵有將,還得有錢,錢還是要從百姓身上出,百姓就是勞動力,可以計算一下,百姓一年的生活標準是多少錢,他們一年能掙多少錢,比如他們一年能掙十八兩,我們就可以出臺政策,讓他們的每年的生活標準是二十兩,如此一來,百姓們就會每天努力地勞作。”

林澤明顯感覺到,賈詡這人,計謀屬實狠毒,他害人絕對是一把好手,還是要將他放在對敵的位置上,當軍師合適,治國就有些恐怖。

但是自己必須要有回應,林澤道:“之前我談論過強國和富民這個問題,似乎永遠達不到一個平衡點,我的辦法是將高收入高利潤的產業,由我們壟斷,用來搞建設,強軍,百姓還是要給予美好的生活,真正讓他們富裕起來。”

賈詡道:“民為貴,君則為輕,黃老之道,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了。”

林澤拎著酒壺來到了賈詡身邊,道:“文和,你的思想是強國而弱民,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百姓一直半飢半飽,他們一輩子只會有一個想法,就是多掙錢,吃飽飯,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掙錢,富貴,就會成為百姓們的單一價值觀。”

賈詡道:“可是,國家就強大了,中央集權強大,則天下太平,百姓若是吃不飽,只有吃飽飯一個想法,若是吃飽了,他們就想要更多的東西。”

林澤道:“文和先生,你說,有朝一日,我們得了天下,能世世代代嗎?”

賈詡思索了半天,道:“不能夠!夏五百年亡於商,商五百年亡於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皇統一天下,三世而亡,有了我大漢,沒有哪個皇族能千秋萬代。”

林澤道:“所以,我們不可能永遠強大,萬一我們的子孫後代有了不肖子孫,軍隊腐敗,異族入侵,百姓都是一群愚民,都是一些唯利是圖之輩,結果會是什麼?可能兩千鐵騎,就能屠掉我們一個州城。我倒是認為,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強大,但是民族氣節,是能夠傳承的,真正能千秋萬代的,是我們的民族。”

在場都是聰明人,林澤一番話,大家都聽明白了,賈詡道:“主公,是我鼠目寸光了,您著眼於千秋萬代,而我卻只看了眼前。”

陳宮道:“主公的小農經濟,對於當前社會是最適用的,百姓的骨氣,還是要從文化裡來,其實主公已經有了想法,以法治國,以儒禮教,以黃老治民,以霸道攘外,沒有比這更好的統治了。”

林澤看向了張昭和張紘二人,他們正在努力理解,並結合百姓現狀思考。

林澤道:“百姓們一定要有多元化的價值觀,社會才能健康發展,民族骨氣才能建立起來,雖然是以法治國,以儒禮教,以黃老治民,以霸道攘外,但咱們要允許百家爭鳴。

但是統治還是要有強硬手腕,大利潤的商貿,所有的武裝,要放在咱們的手裡,以鐵血手段壓制民間資本的出現,民間若是有了其他的學術派別,要有一個嚴格的審批制度,審批透過,才是合法的,各位先生要看他們的教義,要看他們的思想,是正道才能審批,不是正道,便要駁回,情節嚴重者,可以抓捕。”

林澤說的這些事情,肯定是超前的,但絕對是一個最好的時機,當年王莽廢除了奴隸制,實行土地國有,這是非常超前的思維,因為動搖了貴族利益,所以沒有堅持下去,林澤不同,最開始的土地公有,是建立在屠殺村長之上,後面用“尋芳城”的手段,化解貴族土地,先進行個人兼併,再施行土地國有。

有了陳宮這些年的書籍印刷,百姓們已經有了思想基礎,林澤的個人魅力空前,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正是時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