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王大河開口要多少,王富寧那邊一定會湊出多少糧食給他送來。
王富寧總是不遺餘力地提供。
似乎他是故意的。
每當王大河開口的數量變多,王富寧都會用各種手段各種宣傳。
似乎是在撇清自己的關係,也是在樹立居民與流民之間的矛盾。
王大河仔細想過,其實王富寧這麼做有更深層次的用意。
有葉遠在,這次的危機無論如何都會度過。
而度過危機之後,希望之城剩下的這些流民就會成為人們歧視的物件,民間五行之中的歧視和排擠會導致晉升別的城市的流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付出其他城市人口許多倍的努力才能獲得相應的生活條件。
就連王大河也認為這樣做很公平。
畢竟沒有那些人生產的糧食,這些流民早都餓死了。
王大河釋出這條命令也是為了那些流民日後著想,也是為了節約一些口糧,好讓大家能安全度過接下來的冬天。
至於食物配給減少後,流民應當如何。
那就只能實行多勞多得的配額制。
恢復的好的那些人將獲得更多的食物,而始終處在生死線上的流民,每頓飯只能獲得一點僅夠維持生命的粥。
王大河的第四個命令就是每個流民村都必須建造足夠的大棚。
他把人們的身體恢復和食物生產的位置顛倒了一下。
食物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恢復身體。
就算那些流民落下永久性損傷也在所不惜。
總比大家都餓死強。
王大河的最後一個命令是流民中選出管理者,逐漸接收希望之城的管理工作,接替了那些臨時管理者的位置。
這些人將接替那些臨時管理人員。
這幾條簡單的政策一下,所有管理者都樂了。
工作效率直線上升。
但是流民們很不滿,比如吳小娟。
幾條命令中,關於糧食配給的那一條她就十分不滿。
“王大哥,為什麼你要把糧食配額直接減半?現在的糧食本就不夠,你還要這麼做,會餓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