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四年春,朝廷取消禁海令,沿海的地方興建了許多新碼頭。
碼頭落成這天,朝廷的六十艘海船一字排開,停靠在碼頭兩邊。碼頭邊上一左一右支了兩個攤位,一個位置負責招攬商戶,另一個位置負責招攬水手。
國庫空虛,打造這些個海船已經是勉強了,實在是沒有能力再裝上六十船的貨物漂洋過海了。而且每次出海都是有風險的,朝廷擔不起這個風險損失。
方仲宣想了個辦法,可以讓民間的力量參與進去,讓民間的商戶組織商品,坐上朝廷的海船出海,只需要給朝廷繳納些船稅和保護費,就可以跟著海船出海。
畢竟禁海令才剛剛頒佈,民間的商人還來不及打造大型的海船。
就算民間的商人打造了一艘兩艘海船,出海也是有風險的,先不說海盜,海盜這兩年基本上已經被清理的差不多了,但是保不齊還有漏網之魚。
出海之後要是再分不清方向或者是遇上極端天氣,一艘兩艘的船頂不住壓力。
自己出海風險太大,還是跟著朝廷靠譜。
招攬商戶的攤位上排了長長的隊伍,這邊應徵水手的攤位看起來就有點寒酸了。負責招募的兩個先生往後拿著一本書蓋在臉上,向後靠在太師椅上,海邊太陽毒辣,太曬的慌了。
一條清秀的人影看了看排隊報名出海的商戶的隊伍,從後面走出來,徑直來到展覽水手的攤位上。
“先生,我來報名當嚮導。”
兩個先生聽見聲音趕緊把書放下,準備好筆墨問道:“姓甚名誰,祖籍?”
抬頭看見報名的是一個文弱書生,雀躍的心情瞬間就變成失望,擺擺手讓他別搗亂。
“咱們招募的是會水的,能拉帆的水手,你這文質彬彬的,大風不把你颳走了!別添亂!”
月影笑了笑,重複了一遍自己的來意:“我是來應徵嚮導的,我出過海,記得路,可以給你們當嚮導。”
前兩年跟著沈柳出了趟海,當時他們出去了二十艘船,去的時候折損了一艘,回來的時候折損了兩艘,上岸的時候還剩下十七條船。上面的貨物薛常花了兩年時間才消化完,但是他賺的盆滿缽滿。
商戶們就是嗅到了這個商機,才踴躍來報名的。
那兩個先生對視一眼,第一反應是他在吹牛,但是聯想到這兩年暗地裡流通在內地的貨物,不排除已經有人出過海的情況。
兩人收起不耐煩的態度,認真仔細地給他做了登記。
胡嚶嚶跟薛臣兩個人站在遠處的石頭上,看著這邊的盛況,胡嚶嚶戳戳他,提議道:“要不咱們也去報個名,出海轉一圈,也算不枉此生。”
薛臣抱臂看著一邊長長的隊伍,又看看另一邊只有月影一個。
“你想去?”
胡嚶嚶想著自己暈船的毛病也不知道怎麼樣了,應該是沒什麼大問題吧。於是她拉著薛臣上前。
“先生,我們來報名!”
剛給月影記錄完的先生抬頭看見一男一女走過來,瞬間拉下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