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姌道:“你剛才問他們北地糧價幾何,鄉里青壯去了何處,不正是探聽北方是否有準備。百姓最惜鄉土,若非察覺到有兵禍生死之難,兩位老人又何必帶著孫兒奔走千里。”
桓啟眼裡全是詫異,早知道玉度與尋常士族女郎不同,卻不想她這份能耐還是讓他意外至極。他手臂收緊了些,把衛姌整個兒摟在懷裡,沉默片刻,才又重新催馬前行。
回到莊子裡,桓啟讓僕從婢女收拾行禮,用過午飯就帶著人匆匆往回趕。
石竹與空青覺得奇怪,私下還偷偷向衛姌打聽是不是家中出了事。衛姌輕輕搖頭,讓兩人不要胡亂揣測。
桓啟把衛姌送到家,看著她進去,衣裳都沒換一身,轉道就去了刺史府。事關北伐,桓家內外已為出兵費盡心力,不容有失。
一路上快馬加鞭,很快到了刺史府前,一路從前院穿過州衙,到了書房門前,桓溫的近隨守在門前,攔了一攔,見四下無人,他怒了努嘴,低聲道:“啟郎君稍候,世子正在裡頭。”
桓啟在門前等了片刻,門裡突然傳來桓溫聲音,近隨進去,很快出來請桓啟進去。
桓啟走進書房,桓熙正坐在下首,肩膀寬闊,腰背也挺得筆直,桓溫面前案几上放著兩卷絲帛。
桓啟先行禮喊一聲父親,然後又對桓熙作揖,口稱兄長。
桓熙含笑點頭,道:“敬道不是去莊子散心,這麼快就回來了”
桓啟知道他一向愛表現兄友弟恭那套,笑著回道:“兩三日就夠了,今日得知一件事,與出兵之事有關,就先回來了。”
“莊子上還能有什麼事與兵事有關”桓熙不以為意,只當他是故意這麼說在桓溫面前討個好。自從朝廷同意出兵,桓溫就將練兵排程全交給桓啟,不管是府裡還是軍中,都有傳言桓溫屬意桓啟,將他這個世子都擠得快無容身之地了。桓熙心中嫉恨,但當著別人的面還要做出兄長大度的模樣來。
前陣子他有意找了兩個名士,作了誦詠桓家與大司馬的文章,趁著桓啟去莊子不在,他拿來獻給桓溫,正有意奉承討好,桓啟卻突然回來了。
桓溫聽了桓啟的話,神色一斂,問道:“你知道什麼事”
桓啟將路上遇到老夫婦的事說了。
桓熙失笑,頗有些不可思議,“鄉野流民,沒什麼見識,你特意來跑一趟,鄭重其事,就為說這些”
桓啟斜乜他一眼,並未搭話,知道他沒聽出裡頭的玄機,心裡不由鄙夷,桓熙此人確實沒什麼才幹,論見微知著,還不如玉度一個女郎。桓啟心念飛轉,士族中才女也有不少,都是會書畫還能寫詩作詞。
桓啟摸了摸下巴,心口一熱,暗道老子看中的人,不光生得跟天仙一樣,見識氣度勝過那些才名何止一籌,更是萬里挑一。
桓熙沒明白,桓溫卻擰著眉,道:“不好,符健這是已有準備了。”
桓熙愣了下,心說不過流民幾句話當不得真,對上桓溫冷厲的目光,他把話嚥了回去。
“此事不容小覷,需好好商議。”桓溫說著,擺了擺手,讓桓熙先走,“你先去吧。這些文章字畫不錯,只是奉承太過,你也別出去四處張揚,只要北伐得勝,我桓家誰也不怕,若是敗了,寫一百篇文章也是無用。”
桓熙面紅耳赤地離開,臨走前盯了一眼桓啟背影,轉過臉來,滿眼都是陰騭恨意。
作者有話說:
沒法熬夜,明天和今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