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勤政殿內。
距離袁紹下令顏良、文丑二將各領精兵分兵兩路,兵出長安已經過去了半月有餘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
長安軍自然也不是全無動作的。
針對冀州方面的軍事動向,長安三軍早有察覺,並上報朝廷。
經過劉協的統籌謀劃後,長安三軍均已進入戰時狀態,隨時準備與顏良、文丑等部交戰。
據軍情偵查結果。
顏良、文丑二部共率領精兵十五萬,以此二人為主將。
麾下副將、偏將則難計其數。
而長安三軍滿打滿算也只有五萬多人。
即使是加上了此前投誠長安的張頜和鞠義及其先登營,以及這段時間以來在長安城內外所募集的新兵。
也只是堪堪到了六萬之數。
彼眾我寡,形勢並不樂觀。
“陛下!臣以為,如今袁紹不顧漢臣身份,悍然向長安發起進攻,陛下當下旨斥責,傳旨天下,讓天下人知其禽獸本態,嚴厲斥責此等有失臣禮之舉,再派遣使者前往冀州面見袁紹,陳說利弊,命其休兵,如此方可解我長安覆滅之危啊!”
勤政殿內。
此番早朝除卻戰事議論外,自然別無它事。
因此當劉協示意群臣有言可上奏後,當即有官員手持笏板出列奏道,言辭懇切:“陛下乃萬金之軀,身系我大漢興衰,還請陛下保重龍體,切勿呈一時之氣,使江山社稷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啊!”
“臣附議!”
這名大臣說完後,馬上有官員高聲附和,表示贊同。
“臣也附議!還請陛下為天下蒼生念,為江山社稷念!”
“臣也附議……”
一時間。
這名大臣的提議得到了廣泛的支援。
坐在龍椅上的劉協靜默不語,以眼神巡視殿下群臣。
但見贊同此奏者,多為六部之中的文官,心中瞭然,倒也並未有多少憤怒的情緒。
顏良、文丑一經出動,便是十幾萬精兵開拔,眼下距離二人領兵出冀州已過去了大半個月,再等下去,恐怕不久就要兵臨長安城下了。
如今朝中六部官員,大多都是經歷過長安兩度被圍城的情況的,自然不希望這一幕再出現一次。
他們不希望,劉協同樣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