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體是簡化的僧侶體,而僧侶體是簡化的聖書體。就像隸書是源自小篆,小篆是源自大篆一樣,一級一級的進行了簡化。
這種簡化的文字,更容易書寫,也更容易推廣。
而統一文字之後,也能彌補兩地之間的差異,讓兩地百姓更快融合。
度量衡也是如此。埃及、赫梯用的尺寸、重量、容積也是不同的,這也增加了貿易、稅收的難度。
因此統一度量衡之後,就能避免很多的麻煩。
安蘇娜聽從項南的建議,在神廟之中創辦學校,免費教授信徒們讀書、識字。
在公元前十三世紀,識字的人還是極少數,只有王公貴族、地主豪商家的子女才會讀書識字。
因為只有他們才能付得起學費,而普通人家根本交不起學費,自然也就沒有受教育的權力。
就像孔子,雖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向他拜師求學。但是孔子也堅持想拜師,需要獻上十條肉乾。
而別說在公元前,就算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百姓每年吃肉的次數也不多。很多家庭只有過年才可能買點肉吃。
項南知道,讀書識字是很重要的。
讀書識字才能明理,才能懂得禮儀,才能傳承教化。
而且未來項南要攻入歐洲,需要大量讀書識字的人過去統治,過去傳教。因此現在建學校收學生,未來才有足夠的人手可用。
……
果然,神廟創辦學校,免費教授信徒們讀書、識字,立刻就吸引了大批信徒。
在古代並非只有中土有重學的傳統。其實無論哪個地方,人們都能意識到“知識就是財富”,都有求學上進之心。
比如被譽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歐洲,依然有許多的學校。不只有教會辦的教會學校,而且還有很多世俗學校,甚至很多知名大學就是在那時候創辦的。
這些信徒來神廟讀書識字,學習知識,也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凝聚力,以及對項南的敬仰和崇拜。
因此屬於是兩全其美。
……
第四策,就是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像深耕、施肥、育種、輪作等等。
古代很多地方的人都不懂如何施肥,也沒有深耕和育種的意識。很多地方種地都是純靠天吃飯。把種子撒在地上就算完事,收成好壞完全看老天爺。
因此項南傳授他們更精細的農業知識,深耕、施肥、育種、輪作等等,如此才能提高單位產量。
這樣一來,百姓能獲得更多糧食,更多財富。而且更多的糧食才能養活更多人口,繼而增強國家的實力。
在古代人口就是財富。人多了才有更多人納稅、服役、從軍,才更有力量應對外敵。而且人口多了,才能更好地同化異族。
埃及現在只有四百萬人口,加上赫梯的人口也只有七百萬,實在不算多。這麼點人,要吞併歐洲,可不容易。哪怕吞得下也同化不了,最後還是會鬧分裂。
所以項南要求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有利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