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農民種地,一直靠著尼羅河氾濫的河底泥;歐洲直到中世紀,都沒有掌握堆肥的技術,導致大量的肥力因此而喪失。
至於北歐、西亞等地的農民也不知道深耕的妙處,他們種地都是在地上撒上種子,然後再讓牛羊踩進土裡。或者拿根棍在地上戳個洞,再把種子埋進裡面。
這樣的耕種方式,既沒有效率而且也保證不了出芽率,因此當時這些地區土地畝產都非常低,一畝地只有七八十斤的產量。
相比起來,中土百姓十分重視深耕、間作、施肥、育種等農業技術,使得中土土地的單位面積產量,能達到兩三百斤,差了近四倍之巨。
也因此,中土適宜耕種的土地雖然不多,但卻一直養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
項南也是希望普及這些農業知識,從而大大提升單位面積的土地產量,進而養活更多的人口。
畢竟在古代醫療技術有限的情況下,人是很容易早死的。兒童的死亡率甚至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平均壽命也不到三十五歲。
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要多生,以便對抗天災、瘟疫、戰亂等等。否則的話,一場瘟疫,就可能讓人口減半。
而推廣造紙術、印刷術也是為了更好的傳播知識。
古埃及雖然早就有莎草紙,古羅馬、古希臘也有羊皮紙,但是這兩種紙張的成本都極高,根本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在古埃及,莎草紙只有祭司和官員有資格使用,而在古羅馬、古希臘也差不多。
至於兩河流域的泥板書,也只適合在乾燥少雨的兩河流域使用。如果放到陰雨綿綿的英倫三島,怕是泥板早就因為返潮而碎了。
所以這幾種“文字載具”都不行。相比起來,中土的造紙術就先進多了,它是用木頭、枯草、爛布頭、破漁網等原料做成的,主要成分就是纖維。
不止製作原料豐富且廉價,使得成品的價格不會很高,而且便於書寫和儲存。
所謂“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好的紙張能夠儲存一千年,對區區只有幾十年壽命的人類而言,一千年都算得上是永遠了。
而印刷術更能夠將紙張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都是用手抄的方式來製作書籍,而這就難免會造成抄寫的謬誤。
而且手抄也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當時甚至有專門的抄書匠,負責幫人抄寫書籍。
也因此在當時,書籍只有極少數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夠擁有。很多書籍世上甚至只有一本,常人想看都很難看得到,因此阻礙了知識的傳播。
但印刷術推廣之後就不同了。只要書版做出來,就可以反覆印刷。
一本書可以輕鬆地印刷幾千冊、幾萬冊,效率大大提升,成本則大大降低,更有利於普及知識和文化。
而指南針和操船術則能夠更好地幫助人們進行航海,從而更好的看清這個世界。
埃及如今已經佔據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許多地區,不再是之前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國,而改成了農業、畜牧業、海洋貿易齊頭並進的大國。
因此不只要發展農業,更要發展海洋貿易,這樣既能加速人員流動,文化傳播,也能早就更多的工作崗位和物資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