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驚人的產量,怎能不令人驚歎,也因此所有王公貴族都感謝項南賜予的神種,讓他們獲得了這樣驚人的豐收。
也因此,年尾的豐收祭非常隆重,非常熱鬧。
古埃及將一年分為三個季節,分別是洪水季、播種季和收割季。
其中洪水季一般在七月到十月份,播種季在十一月到來年二月份,收割季則從三月份到六月份。
而每年七月,當天狼星和太陽一起從東方升起時,便是一年的開始,也是尼羅河水開始上漲的時候。
它會為下游帶來充沛的水源、肥沃的泥沙,代表著的是一年的新希望,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新年的開始。
這跟中土把正月初一作為新年伊始,截然不同。
……
收割季到來之後,人們紛紛兌換紙幣用來繳稅。
在當時,埃及主要有五種稅收,分別是穀物稅、土地稅、人頭稅、商品稅和關稅。
其中谷物稅和土地稅是大頭兒,以往是收實物,比如穀物、蔬菜、皮革、布匹等等,但今年變了,由實物改為紙幣。
百姓們必須先把實物賣掉,換成金銀銅幣後,再兌換成紙幣繳稅。
如此一來,其實百姓的負擔更重了。
畢竟收割季,穀物們大量上市,本就會“穀賤傷農”。很多商人更是趁機壓價,導致百姓們的糧食根本賣不上價。
但是稅賦卻還是一樣要繳,如此一來,百姓們要負擔比以往多得多的稅賦,自然是苦不堪言。
項南也意識到這一問題,為此又化身財神,滿世界送錢。如此一來,反倒吸引了無數的信徒。
“我這算不算是兩頭吃啊?”項南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明明百姓的苦是他造成的,可他最後不僅沒事,反而還獲得了更多的收益。
……
而隨著繳稅,人們逐步接受了紙幣這一新鮮事物,並很快意識到了它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