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出路就是繼續上學,考取研究生,對項南來說,這也沒什麼難度。事實上,以他的成績,保送研究生都沒問題。
一條路是自謀生路,不服從分配,也不上學,而是自己創業,或者去外企工作。在當時,滬江作為開放城市,很多外資企業湧入,他們對人才也是很渴求的。
還有一條出路就是出國。
八零年代初,改革開放之後,就迎來了出國熱。
當時國內的生活水平,跟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
比如八零年代,在內地腳踏車都還要憑票購買。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更是屬於稀罕物。
但同一時間的美國,中產階層家家有汽車,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幾乎是標配,差得太遠了。
開啟國門之後,很多人都看到了這種差距,因此一門心思往外跑。其中不乏知識分子、有錢商人、明星大腕等等。
這種現象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體現,比如《燕京人在紐約》、《中國合夥人》、《不見不散》、《新宿事件》、《大撒把》等等等等。
……
項南不想進工廠或者從政,畢竟習慣自由自在的他,實在接受不了被人約束的體制內工作。
但繼續上學,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畢竟以他的學識,當教授都委屈了,繼續考研、考博也沒有必要。
而自己創業的話,八零年代,大環境還是有些波動。
進外企的話,就算比體制內更自由,賺錢也更多,但終歸也是給別人打工。
所以項南想著出國,趁著八零年代,外國商機不斷的機會,好好的賺上一筆錢,等九零年代再回來投資,衣錦還鄉。
以他的身份,要出國還是比較容易的。
因為他學習成績優異,又出版了多部,在國內很有影響力。像他這樣的人才,申請出國也簡單。
而且八零年代最難過的一關,就是到使館申請簽證。簽證需要面試,需要打動簽證官,才能獲得簽證,絕大部分人都是卡在了這一關。
因此電影《中國合夥人》中三位合夥人開辦英語學校,在教授英語的同時,還會向學生傳授簽證面試的經驗,以便提高他們的透過率。
對項南來說,這就更簡單了。
他的迷魂大琺能輕而易舉的操控普通人的意志,別說只是讓自己透過簽證,就算讓他們自殺都是輕而易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