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通俗的,有趣的,好賣的書籍,被大量刊印推出。比如金鏞、古龍、瓊搖、席絹的,《一隻繡花鞋》、《綠色屍體》、《閣樓謎案》之類的手抄本,甚至連《XX回憶錄》都有書商打主意。
而嚴肅題材的文學作品,除非作者特別有名,能炒作,否則書商都不願意出,出了也賣不掉。
發展到後來,想出書,甚至要自己掏錢請書商印。印完之後,賣不出去,白送人。
真的是令人遺憾。
……
《江山如此多嬌》第二卷的釋出,為項南又帶來了一些名氣。
不過,還是比不上《古廟喋血》的熱映,給他帶來的名氣。
這部電影由長安電影製片廠拍攝,在四月份正式推出。
上映之後,居然頗受觀眾的歡迎。
一來,劇情跌宕起伏。寺僧、村民、土匪、官府,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使得故事格外精彩;
二來,奪寶曆險的故事,本來就更易刺激觀眾的眼球。好萊塢的《奪寶奇兵》、《國家寶藏》,內地的《神秘的大佛》、《盜墓筆記》、《鬼吹燈》無不如此。
《古廟喋血》之後,《狼毒花》、《賀蘭雪》、《呼嘯山鄉》、《在希望的田野上》……多部由項南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推出,而且每部都大受歡迎,幾乎稱霸了九四年的熒屏,也因此令項南名聲大噪,成為不亞於王搠、餘華、餘湫雨等的知名作家。
項南名聲大噪之後,大批文學愛好者受他的感召,來到西海固探訪,如同【朝聖】一般。
而他們的到來,讓西海固變得越來越熱鬧。
就像當年,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他的故鄉髙密也一下成了旅遊勝地。就連他舊居的蘿蔔,都被遊客扒光了。
而九零年代,旅遊已經逐步盛行。九三年,國內旅遊人次達到三億人次,旅遊收入達到八百六十四億人民幣,所以還是很火的。
在當時,雖然還沒有【文化旅遊】這個名詞,但是這種追尋文學作品的旅遊現象,早已出現。比如白洋淀、泰山、鼓浪嶼等,很多旅遊景點,都是由於課文,才給民眾留下印象的。
項南現在大火,而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根據西海固的民間故事、縣誌、歷史改編的創作的。
因此,那些喜歡他的書,喜歡影視劇的人們,就自發來到西海固,見識一下這裡的風土人情。
遊客們的到來,對當地是一個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