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劇組辦公地,就見前來試鏡的人,真是烏央烏央的,把個不大的小院,都擠得人滿為患。
不過此種場面,項南已經屢見不鮮了。
如今內地影視劇市場還不發達,九七年電視劇產量不過六千集。相比起來,一五年,單是製作完成後,無法播出的劇集,就已經達到四萬多集。
由此可見,九零年代,內地影視劇市場產能多麼落後。
與落後產能相反的是,影視從業人員的數量卻是激增。
單是北影廠門口趴活兒的,就多達十數萬人。還不算各大高校、藝校畢業的學生。
再加上九三年,廣電局下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改革電影產業,取消統購統銷,使得各國營片廠經營都出現困境。
大量從業人員被迫分流,自謀生路。這些都加劇了競爭,使得每個劇組只要招人,都能夠見到大批的應徵者,十分誇張。
不過,應徵者雖多,絕大部分都只是排隊投簡歷而已。連副導演的面都見不到,就更別提見導演、製片人了。
而他們的簡歷,多數時候,也不可能被注意到,基本都是當垃圾被處理了。真正能被選中的,多是那種有身份、有背景、有人脈的人。
比如楊笠新老師的兒子楊叻,就曾爆料過,他當初跑劇組投簡歷,人家收下後都告訴他回去等訊息,可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一點回音都沒有。
直到後來他在投簡歷時,報出了他老爸的名字。工作人員才刮目相看,將他讓到後面,跟導演、製片人見面,這才提高了成功率。
項南如今也是如此。
因為他本身是明星,地位不同。所以到了辦公地之後,就可以不用投簡歷,直接去後面見導演、監製。
如此一來,自然就比院裡那些辛苦投簡歷的人要強得多了。
……
“喲,那不是袁華麼,他也來試鏡啊?”
“不知道他要演哪個角色,可千萬別跟我重了啊!”
“以他的年紀,除了五民,也沒別的了。這下好了,想試鏡這角色的,還是早點回家吧。”
見到他後,人們議論紛紛道。
一時間,準備應徵五民的人,都不禁臉色一暗,看向項南的眼神,都變得凌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