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武隆的建議,安保小組成員在德格縣休整三日,然後正式進藏。在這裡要補充一些東西,因為一旦進入雪山綿綿的藏區,很多東西就不方便買了。
幾個兵王難得有這麼休閒的休息時間,第二天便三三兩兩到處遊逛。
德格縣卡松渡自然生態旅遊風景區,地處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距縣城63公里。沿途可觀賞四川、西藏相連的金沙江大橋,逆金沙江而上,兩岸奇峰異景,讓人流連忘返。
有幾個人結伴去了卡松渡,還有幾個人去了“睡佛”及“一線天”景觀區。虎引風謝絕了武隆的邀請,一個人去了德格印經院遊覽。
德格印經院,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於1729年,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的盛名。
印經院總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0餘平方米,坐落在德格縣城文化街,199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院內分藏版庫、紙庫、曬經樓、洗版平臺、裁紙齊書室及佛殿、經堂等。藏版庫大小共6間,約佔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印書操作也在其中。
藏版庫中排列著整齊的版架,書版分門別類地插滿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這是“德格巴爾康”的特色之一。書版規格有許多種,最大的長110多厘米,寬70厘米,厚約5厘米;最小的長約33厘米,寬僅約6厘米。
到18世紀80年代末,全院有書版21.75萬塊,每塊刻兩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個音節計算,其字數總計約2.6億字,規模宏大。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相容幷蓄著稱於世。
創始人丹巴澤仁雖信奉紅教,但並不排斥其他教派經典,這使德格印經院超過其他幾個印經院,形成特色。
最初蒐集書稿時,在司徒•卻吉窮乃幫助下,派出大批有學者到西藏的桑耶、欽普、納塘、夏魯、薩迦、拉薩、阿里等地遍尋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後延請著名學者曲格旺曲等人認真分類校勘定稿。
定稿後,由精於藏文書法的數十人繕寫書版,並由幾位學者核審;然後由數百名經過培訓、挑選出來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學者校對。
經過四次反覆校對,確認無誤後,又經過對經版的複雜細緻的防腐、防裂等技術處理,一塊經版才算製作完畢。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規定十分細緻、嚴密,完成的經版字跡清晰準確,經久不變。
虎引風並不篤信佛教,作為新時期的人物,他沒有機會接觸這些信仰方面的知識,不過,自從自己越來越近地接觸西藏和那些連綿起伏的雪山,虎引風的頭腦確實越來越冷靜,越來越空靈了。
在京都的時候,雖然自己接觸到的都是些達官顯貴和上層人士,享用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一輩子也難以企及的享受,但是,虎引風並不覺得快樂,反而時常感覺心情鬱悶。
相反,看著遠方山峰上雪白的帽子,虎引風覺得那些雪山就像漸漸移入自己的心田一樣,變得涼爽而如意。他想去宗教聖地和藏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去看看,想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充分的洗禮。
德格印經院構造獨特,紅牆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靠大門一側為一樓一底,正房則為二樓、三樓,參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
虎引風扮作遊客,慢慢走進更慶寺,這裡就是印經院的所在地,不過,印經院本身是不對遊客開放的,除非是你持有專門的通行證,更慶寺裡面的遊客卻是絡繹不絕。
虎引風信步走來,在大雄寶殿、佛堂等各建築之間慢慢欣賞那些**的塑像和各種宗教法器,看著虔誠的信徒們在地上做著最高禮儀的崇敬姿勢,心中一時間感覺無比空靈。
就在他正欣賞一尊彌勒佛像的時候,身後突然傳來一個聲音:“先生,有位大師父想請你過去一敘。”
虎引風一愣,回頭一看,是一個年約十五六歲的小喇嘛站在自己身後。
“哦,大師父叫我過去?”虎引風有些納悶,自己從來沒到過德格,不認識什麼大師父啊?
“是,是一位從雪山上下來的大師父想讓您過去敘話,他說您是他的朋友,見了就認識了。”
虎引風倒是很好奇,什麼人居然還是自己的朋友?不記得有朋友在寺廟裡做大師父啊。當下點點頭,跟著小喇嘛快步出了正殿佛堂,在寺院內轉來轉去。
約莫轉過三四道門,終於來到一處僻靜的小院子,裡面有三間房屋,房屋的門虛掩著,顯得十分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