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變”之後,去除左手指縫間的餘數,又將兩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莖按“一變”的同樣方法和順序進行演算,即先將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莖合在一起。
然後任意一分為二,並從右手中取出一根蓍草莖置於左手無名指與小指間,再用右手四四一組分數左手中的蓍草莖,然後用左手分數右手中的蓍草莖……
即為“二變”,其結果,左餘一右必餘兩,左餘兩右必餘一,左餘三右必餘四,左餘四右必餘三,故兩手餘數之和非四即八,而兩手所持蓍草總數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如法炮製,“三變”的結果,兩手所持的蓍草莖總數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然後以四相除,一爻的商數便顯現出來:36÷4=9、32÷4=8、28÷4=7、24÷4=6。
根據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如果商數是9則是老陽之數,即得老陽爻;如果商數是8則是少陰之數,即得少陰爻;如果商數是7則是少陽之數即得少陽爻;如果商數是6則是老陰之數,即老得陰爻。
這樣,經過三次演變,終得到一個爻。一個卦共有六個爻,所以總共需要經過十八次的演算變化,將每爻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排列,才能得到一個卦。
但是,“三變”之後得到一個爻,有時還要發生變化,即“變爻”。
這就是:當商數為9或為6而成老陽或老陰,根據物極必反的規律,老陽變為陰爻,老陰變為陽爻,這樣就會得到另一卦,稱之為“之卦”。
未變爻的原卦稱為“本卦”。如果沒有“變爻”出現,即六個爻的商數中沒有9和6,那麼就沒有“之卦”。
這樣,推演過程就全部結束,得到一個六爻“本卦”或加上一個“之卦”。
以上介紹的這種占筮取卦方法即為後人所稱“文王卦”或“六爻大課”。然後,根據相應的規則對推演所成的卦進行推論。
這種繁瑣的起卦方法對一般而言很不現實,首先起卦要求卦師精神高度集中,不能分心。所謂的心誠則靈,實際上就是要求卜卦人始終要集中精神,不能三心二意。
但繁瑣而漫長的蓍草占卜顯然不適應普通人的要求,一個卦起下來,少則十幾分鍾,多則半個小時,手腕子都腫了,焉能不分心?對人的要求太高。
所以隨著占卜技術發展,到戰國末期,已經使用銅錢、竹籤、石子等物代替蓍草,因為後者更常見更易得,且方法過程更簡便,適合普通人操作,今人也有用竹木代替蓍草的,不過都不如正宗的蓍草占卜靈驗!
苗疆一帶的蠱師,就利用蓍草占卜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蓍靈蠱。
取六根同源蓍草,也就是採摘自同一棵蓍草之上的,放在供桌之上,每日燒香敬拜,初一十五用雞血偷摸蓍草的兩端,如是者連續不斷三年,則蓍草自然沾染靈性,會根據卦師的要求在一定咒語歌訣的提示下自動排列成卦,且靈驗無比。
噬靈其實不是一種常見的蠱,它不是毒蟲,不會害人,一般也不會對施術者或受術者帶來什麼明顯影響,它就是一種用靈力來占卜的巫術,能讓使用者很清晰很方便地推知過去未來。
因為這種巫術需要養蓍草,讓其蓄養靈性,和常見的養蠱有幾分相似,所以也有人把蓍靈叫做蓍靈蠱或者蓍蠱。
有些所謂的八卦大師或占卜名家,表面上看似手動推演,實際上暗地裡動用噬靈助佔。
不過噬靈使用有限制,一日之內使用噬靈不能超過三次,且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不能用。
另外,逢鬼節、清明、端午等日子最好也別用,以免遭受反噬,影響自己的運程。
這種靠噬靈來占卜的方法零星流行於西南苗疆一帶,也是解放前居多,解放後這種冷門占卜的方法漸漸失傳,幾乎絕跡,中原腹地更是鮮有耳聞,沒想到在鎮雄林口一個叫做下塘的小山村中碰上了。
虎引風自從接觸到神目道後,在《神目御覽》中《雜說》一章中有不少關於占卜方面知識的記載,虎引風也曾用心學過,雖然稱不上什麼大家,但大致明晰其中的操作過程和理論原理。
《雜說》一章也對噬靈這種罕見的冷門巫術也略有提及,虎引風當初只是看了看,並沒太放在心上,今日被葉老爹一針見血點破真身,這才恍然大悟。
看天色尚早,葉志高一時半會也回不來,虎引風乾脆也挑破窗戶紙,看這老頭如何反應,於是笑了笑說:“老爹果然了得,養得一捧通神靈蓍,起碼超過十年了吧?”
葉老爹聞言,面色就是一驚,一直依靠在牆壁上沒有挪動的身子搖搖晃晃站起來,禁不住喘了兩聲粗氣,憋得臉色潮紅,盯著虎引風,一種非常驚訝的神情溢於言表:“伢子到底什麼地方人,怎麼知道老爹我的事情?”
虎引風笑笑:“老爹不必擔心,我不是壞人,老家是中原的,祖上也曾做過卦師,有一點淺薄的家傳,對這個略懂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