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青確實有些拿捏不準這幅畫的真偽~~~
因為荊浩的畫,流傳到現代的實在是太少了。
一般人只能在一些古籍中瞭解他!
而徐子青之所以能夠知道他,也僅僅只是前世的時候他跟在他老師身後遠遠的看到過荊浩的畫~~~
那是徐子青第一次聽說荊浩,所以他回去後瘋狂的尋找關於荊浩的資料,這才對他有所瞭解!
既然沒有辦法從古畫上面鑑定真偽了,徐子青只能從書畫所用的材料下手了!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絹和紙的鑑定是鑑定書畫又一途徑。
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
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
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託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
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苧麻。
從各代絹紙的不同特點入手,也是鑑別古書畫真假的重要手段。
唐代的絹具有粗而厚的特點,有獨梭,且絹闊四尺。五代的絹比較粗。
元代和宋代的絹,等第稍失勻淨。
趙子昂、王若水等古代書畫名家多采用“宓家絹”,絹細而勻淨厚密。
宋代絹在織法上,橫豎都是用單絲,而橫線比豎線稍寬。
元代,絹的經緯仍用單絲,但絲線較細,紋理較稀。
到了明代豎仍為單絲,而橫則變為雙絲,絲線粗細較均勻,紋理較為密實。
至清時,豎橫都為雙絲。絹的尺寸也有一定的時代限制:北宋宣和年前,絹的寬度一般不超過60厘米,大幅畫用雙拼絹或三撒絹。
至南宋時,有了面寬超過1米的絹。
古絹經過多年的發展,其絲絹性已基本消失,再加上經過現代裝裱後,無復堅韌,如果在絲絹上輕輕拖過,則絹如灰堆般起皺,有古香,且往往有碎紋,且裂紋橫直,皆隨軸勢作魚口形,且絲不發毛,贗品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