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藝時代> 第四百五十二章 公道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五十二章 公道話 (2 / 3)

“是啊,要說錯,也是我們的錯。”

“還得是吳部長關愛同志,值得我輩學習。”

不少人一邊拍著不鹹不淡的馬屁,一邊熄滅了手中的香菸,只是他們看姜玉樓卻有些不滿,覺得他有些多事。

等煙味全部散去後,姜玉樓才笑嘻嘻的關上窗戶,回到自己的座位。

他剛一坐回去,身邊就有一道細微聲音傳到他的耳中,“姜老師,謝謝你了。”

他轉頭,看到了鄧在軍感激的眼神,他道:“鄧導別那麼客氣,我也不喜歡抽菸,不喜歡聞煙味的。”

這時,吳部長敲了敲桌子,示意大家安靜,他有話說。

“央視春晚的彩排我看了,很有想法,也很有意思,但是呢,其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他說的那些導演組也知道,只是有些確實需要改進,有些導演組的人卻認為這位吳部長有些想當然。不過,他們還是認真做著筆記,將問題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

姜玉樓也是豎起耳朵聽,只是聽了半天也沒見他說有關砍節目的事情。

“黃導,我聽王臺長說這次央視春晚的節目會根據觀眾意見做出改變,不知道這件事是不是真的?”

“是的,吳部長,我們節目組自從公佈熱線電話後,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熱心觀眾的電話,記錄了非常多的觀眾想看的節目。”

“哦,聽觀眾的意見是對的。咱們既然是聯歡晚會,自然要聽從觀眾的意見。”吳部長笑了笑,又道:“這次彩排安排了觀眾點播的那些節目了嗎?”

黃一鶴看了眼吳部長,又看了眼王臺長和鄧在軍,深吸一口氣,道:“觀眾們點播的節目大部分都和我們的節目名單重合,只是有一個節目我們拿不準。”

“是什麼節目,這次咱們除了審查節目,同樣也是為了解決問題來的。”

“那我就說了,全國觀眾打電話,反響最強烈的就是李老師的歌曲《鄉戀》。”說完後,黃一鶴努力保持著平靜不讓自己露怯。

1979年,中央電視臺製作了一部風光片《三峽傳說》,拍攝期間,經過兩次譜詞作曲,歌名《思鄉曲》改成了《鄉戀》,為使作品更有新意,張丕基還運用了當時很少使用的架子鼓、電吉他和電子琴來配器。這些樂器在那年月都是禁用的,是“資產階級”使用的樂器。工作人員費了好大勁兒才從海政歌舞團的倉庫裡找來了架子鼓,並輾轉找到了當時唯一能演奏電吉他的陳志。

1979年12月23日晚,位於復興門外大街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室內,李谷一穿著絳紫色的毛衣,舉止從容,用了“半聲”,也可稱為“輕聲”唱法,錄製了至今仍經久不衰的歌曲《鄉戀》。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塔哦播出了《三峽傳說》,《鄉戀》也隨之播出。

一曲《鄉戀》掀起滔天波瀾。《三峽傳說》播出後的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匯報》發訊息說,中央電視臺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動聽,深受群眾喜愛。1980年元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週一歌》播出歌曲《鄉戀》。

1980年2月,《鄉戀》入選燕京人民廣播電臺《每週一歌》,邊播邊教,整整一週。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廣播的影響力特別大,於是一下子就傳唱開來。

雖然,《鄉戀》被譽為國內流行音樂開啟的旗幟,它溫情款款,抒情柔美,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爽的風,吹拂著人們束縛已久的心扉,從而引發強烈的感情共鳴。但是,這首歌也因“新”唱法而遭到非議,批評之聲也隨之而來。

接著,報刊上開始大量刊發對《鄉戀》的攻擊性文章,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始終熱度不減。有的說,《鄉戀》“這首歌同咖啡館、酒吧間、歌舞廳、夜總會等資本主義的娛樂生活是一個味道,是灰暗的、頹廢的、低沉纏綿的靡靡之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