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12月,首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揭曉,在經過長達數月的評選,作協透過《人民日報》公佈了本屆獲獎作品和作家的名單,而《暗算》和姜玉樓的名字赫然在列。
《暗算》這部作品在前世就拿到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獎,如今能拿到首屆茅盾文學獎,姜玉樓並未感到太過意外。
除了姜玉樓和他的《暗算》之外,本屆獲獎的還有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魏巍的《東方》、莫應豐的《將軍吟》、姚雪垠的《李自成》、古華的《芙蓉鎮》、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六部作家的作品獲得了本屆茅盾文學獎。
在公佈了獲獎作品和作家名單的同時,評委會還宣佈將在本月月底在大會堂舉行首屆茅盾文學獎授獎儀式。
作為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自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要成為中國長篇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
在茅盾文學獎之前,我國並沒有真正以作家或者文藝理論家命名的文學獎項。其實,1981年也正值魯迅一百週年誕辰,當時有人建議設立“魯迅文學獎”,可直到5年之後才得以設立,首次評獎則已經是1997年了。
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並稱為“四大文學獎”的老舍文學獎創立於1999年,曹禺戲劇文學獎則於1994年由全國優秀劇本獎更名而來。
這個年代文學評獎活動很是熱鬧,人們對那些文學獎項的熱情超乎想象。此時互動方式並不發達,讀者用郵寄的方式投上屬於他們的文學選票。
比如說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活動,1978年,承辦方收到讀者來信10751件、“評選意見表”20838份,到了1979年,一百天內共收到“選票”257885張,1980年的數字則是400353張。
在這個年代,一部作品有沒有入選,都能成為老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更別說茅盾文學獎從成立之初便意義重大,參與人數之廣更是冠絕當時,當獲獎作品和作家名字登報後,立刻在全國掀起了熱議。
文壇和民間針對茅盾文學獎的討論一片熱絡,而與此同時,姜玉樓也接到了評委會來電,通知他頒獎大會的時間,以及要做何種準備等等。
七位獲獎作家都提前接到通知,主辦方給了他們充足的時間參加這次的頒獎儀式。
姜玉樓獲獎,社裡也是歡欣鼓舞。
茅盾文學獎的評獎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之前關於姜玉樓是否能獲得首屆文學獎的話題一直就是國文社所有人的焦點之一,如今總算是塵埃落定了。
雖然此時茅盾文學獎還沒有後世的地位,卻不妨礙眾人生出對姜玉樓的敬仰之情。
什麼,你看不起茅盾文學獎,那你也寫一部長篇小說拿個獎讓我們看看啊?
之前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姜玉樓都拿過獎,唯獨長篇小說獎沒有,現在拿了茅盾文學獎也算沒有遺憾了。
於是,他們一見姜玉樓,便極盡恭維。
“社長,恭喜得獎!”
“社長,您這麼年輕得獎,也算開茅盾文學獎之先河了!”
“社長這回算是給咱們《最文學》爭光了!”
“揚眉吐氣啊,以後社長就是咱們雜誌社的活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