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他是想看看報紙上有沒有關於《最文學》的評論,不管是對雜誌的評價,亦或者是對作家和小說的評價,只要有對他來說都是個好訊息。
結果……沒有,一份都沒有,就好像昨天沒有一份叫《最文學》的雜誌上市一樣。
“怎麼會這樣,不應該啊?”
宋文撓著頭,完全想不通為何如此。
“等等,再等等,說不定過一陣就會有好轉。”
時光飛逝,轉眼《最文學》1982年的第一期已經上市十來天,最開始的幾天並沒有什麼反應,報紙上沒評論,雜誌社也沒有讀者來信,這不是一份有著野望的雜誌該有的結局。
實際上,不是讀者不喜歡,也不是評論家們忽視了《最文學》,實在是它的創刊不走尋常路。
第一期創刊號的作者中,除了姜玉樓和路謠外,其他大多都是對於讀者完全陌生的名字,即使是路謠,說實在的也並不是多麼有名。路謠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作家了。
當然,這些並不重要,真正讓讀者和評論家們感到驚喜的是這份新創刊的雜誌,第一期就收集了無數優秀的稿子。
等到六月中旬前後,陸陸續續有針對第一期的讀者來信寄到最文學的編輯部。
買了《最文學》第一期的讀者們可謂大喜過望,他們本來是衝著姜玉樓的名頭買的。姜玉樓的作品自然是不負眾望,其他作家的作品也給了他們許多驚喜。
路謠、韓玉芝、於華、王碩……
有些名氣的,默默無聞的,他們的作品算是讓讀者大開眼界。
《最文學》在1982年的第一期所引發的影響是轟動性的。
最先受到關注的是韓玉芝的短篇小說,這部以抗日戰爭為主題創作的短篇小說,擷取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讀者們發現這位韓作家雖然名聲不顯,但是筆力驚人,完全不像是默默無聞之輩,紛紛猜測可能是哪位只名作家的馬甲。
廣大讀者們紛紛表示這個叫於華的作家很有意思,
尤其是他的小短篇《第一宿舍》,整部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一個大學校園裡的宿舍樓,故事主要圍繞著宿舍裡的幾個年輕人展開。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主人公楊絳的成長經歷和內心世界,透過他的眼睛讓讀者看到大學生活的點滴和變化。
這種題材的小說,在當下還是比較少見的。
對於沒有上過大學的讀者來說,也能看個新鮮。
目前,社會上比較主流的還是傷痕文學,其次就是改革文學,像於華,將筆觸聚焦在大學生活的作品非常之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