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正懷委婉規勸道:“玉樓,要注意影響,別搞出矛盾。”
……
香江,新界將軍澳將軍澳工業邨駿昌街七號的《星島日報》編輯部內。
《星島日報》屬於星報系的報紙,該報於1938年在香江創刊,《星島日報》發行幾年便成為香江的大報之一。
到了六十年代,盛極一時星報系只剩下位於香港的《星島日報》在勉強為繼,其子報《星島晚報》則處於虧損狀態。
香江報業在1960年代整體陷入困境,星報系創始人之女胡仙臨危受命,重新確立辦報宗旨,提出要提升文章的可讀性,增加報紙的資訊量,加強與政界、文化教育界的聯絡,還主動與廣播、電視、電影合作。
得益於胡仙的一系列變革,低迷了近20年的星報系又開始煥發生機。1972年,星島報業在香江上市。
由此,《星島日報》也確立在香江的報業地位,成為讀者最為喜愛的報紙之一。
在香江,報紙極多,各個型別的都有,民眾有很多選擇。除時事政治類報紙外,最喜歡經濟類、文藝類和娛樂類報紙。
其中,文藝類作品又喜歡奇、武、詭、情等題材作品。
那些年很多香江作家都在《星島日報》發表作品,名家如姜,劉以鬯、黃思騁等。
程懷澄手持著電話聽筒,臉上滿是震驚和不滿的神色。
一旁的陳奕星問道:“總編,對方有沒有答應?”
“這個大陸作家實在沒有禮貌,我話還沒說完他就掛我電話。”程懷澄將電話聽筒放下,有些臉上無光。
陳奕星驚訝道:“他竟然拒絕咱們《星島日報》?”
“嫌棄我們給的價格低。”程懷澄搖頭道。
“這位姜先生年紀不大,脾氣不小啊!”
“誰說不是呢。”程懷澄惱怒道:“咱們開的價格可是千字五十塊港紙,香江多少作家一輩子都拿不到這個數。我願意給他,已經揹負很大的壓力,他竟然還不買賬。”
“這個人,太貪心了!”陳奕星附和道:“這個價格別說在大陸,就算在咱們香江都算高薪。也就是咱們《星島日報》看得起他,換其他報社,誰願意出這個價?”
顯然,他沒有聽到兩人剛才的對話,否則這句話也說不出口。
程懷澄搖頭道:“這倒不是,《明報》那個姓金的竟然願意給他千字一百港紙的稿酬,這是我之前也沒有想到的。”
“姓金的瘋了吧?”陳奕星驚訝道。
姜玉樓再有名氣,那也是在大陸。這裡是香江,民眾喜歡的文學作品和大陸可不一樣。
比如灣灣美女作家郭良蕙的《心鎖》,這類對兩性關係描寫極為露骨的小說便深得香江讀者的歡迎。相反,那些文藝性不俗的小說,反而在香江沒有太大的市場。
究其原因,香江民眾大多數都是內地的移民,除少數精英外,大多數是討生活的底層。完整的教育都沒有上完,又談何文學鑑賞。
香江的讀者對於帶肉戲的作品有偏愛,這也是為什麼郭良蕙、李碧華、張愛玲、亦舒等諸多女作家的作品會在香江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