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藝時代> 第三十七章 《延河》大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七章 《延河》大賣 (1 / 3)

最近幾天,姜玉樓得到的好訊息不斷。

第一個就是《延河》第六期發行了,他的兩首詩算是趕上了六月刊的末班車。

《延河》文學是月刊,每年12期,每期的售價是兩角伍分,發行方是省城的郵電局。至於預訂,全國的郵電局都能訂。

也就是說,他的兩首詩要和全國人民見面了。

第二個好訊息,則是他的稿費和樣刊同時到了。

根據1977年的《試行新聞出版稿酬及補貼辦法》,稿酬基本是千字2元7元。但是詩歌這種載體不同於散文和小說,字數通常較少。

以古體詩和現代詩的字數計算,想要達到千字都太難了。如果扣字數的話,詩人都要餓死了。

所以,現行的詩歌的稿酬是按照十行千字計算的。

七八十年代也就是國內現代詩的黃昏了,一大批現代詩詩人誕生在這個年代,並且被青年們所追捧。

靠著不算多,但也不至於餓著肚子的稿酬,倒也比單純的務農或者上班強了不少。

即使如此,稿酬還是低了。

比如姜玉樓的《山木》和《十誡詩》,一首十六行,另一首多點,也不過二十四行。

按照最高標準算,也不過三十五塊錢的稿酬,遠遠比不上他寫小說的。

這種稿酬標準極大地打擊了詩歌創作者們的創作激情,也不利於以詩歌為主體的文學雜誌收稿。

因此,在雜誌內部還有另一種稿酬標準,那就是按行計算。

這種稿酬計算方式通常只有知名詩人才有的待遇。

姜玉樓這種新人按理來說是沒有這種待遇的,但是誰讓他的詩寫得好呢?

《延河》編輯部的人一商量,乾脆按行計算稿酬算了。

於是,姜玉樓的特殊稿費就這樣出爐了。

他的兩首詩總共四十行,每行的稿酬不是最低的兩元,也不是最高的七元,取了一箇中間數四元錢。

靠著兩首詩,姜玉樓拿到了一百六十元,比他的第一部作品《李十三推磨》的稿酬可高多了。

普通工人一年也就賺得比這多一些。

姜玉樓滿意地收下匯款單,在郵電局裡把這筆鉅款取了出來。

當時還引起了郵電局員工不小的轟動,接連拿到兩筆不菲的稿酬,想不引人注目都難啊!

也別覺得《延河》會吃虧,就憑姜玉樓的兩首詩,他們的第六期雜誌賣脫銷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