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的標題為‘持續性長期建設周邊河流生態圈’,乍一看給人的資訊傳遞應該是呼籲人類保護周邊支流生態環境。
然而仔細研讀公告的內容,實際情況卻與標題所暗示的截然相反。
整篇公告中不僅沒有絲毫呼籲人類保護環境的言辭,反而處處透露著一種加大開發力度的意味。
企業明確宣佈,在接下來的整整一年時間裡,他們將持續進行科學的水產培育養殖活動。
具體計劃如下:
第一個月,預計每天會投放800015000尾成魚進入支流上游,作為試驗性的初步投放,旨在觀察魚群對河流生態的初步影響及適應性
第二個月,一旦確認初步投放的成效,企業便會將投放數目驚人地翻上十倍,每天投放的成魚數量將不低於十萬尾,以期迅速擴大魚群規模,形成顯著的生態效應。
而到了第三個月,數量又會翻五倍,每天投放數量達到頂峰值五十萬尾。
只要沒有意外情況,在接下來剩餘的九個月時間內,頂峰值會一直持續,也就是按五十萬尾計算,徹底盤活周邊水域的生態環境。
“我的天,一天五十萬尾,一個月豈不是一千多萬條?”楚朝飛驚呆了。
依照目前聚集在附近的人口計算,每個人平均能分到兩條魚。
而且這還不是一個月投放一次,而是一天投放一次。
這行為不就等同於直接給周邊的地球玩家們送物資嗎?
大家只要守在上游企業投放點附近,等到魚群一入水就開始捕撈,輕輕鬆鬆就能撈到足夠數目的魚獲。
“還不是魚苗,特點標註了投放的是成魚!”
席如月捕捉到了重點。
投放魚苗和投放成魚雖然是一字之差,但中間的差距簡直不要太大。
像是華夏境內常見的經濟型魚類,例如黑魚、青魚、草魚這些,基本上都需要一到兩個魚齡,也就是七八個月才能長成。
而生長速度堪稱世界第一的非洲假鰓鱂屬魚類,也需要起碼四個月左右。
先不論企業手裡的魚苗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巨龍仙江一出現就開始培養魚苗,也不可能僅僅三個月時間保證如此龐大的投放規模。
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也只有企業擁有一種特殊的手段,能夠製造成魚。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卻是當下唯一合理的解釋。
“企業明明可以將這些投放的水產白送給上下游居住的人,但他們卻用了投放在上游的方式,讓倖存者自己去努力爭取”
蘇嬋若有所思,這種情況在天元領地內其實也不少見。
為了快速提升新加入倖存者的水平,領地內不僅提供初始物資大禮包,還額外開設了不少特色培訓班,以幫助新人們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獲得一份足以謀生的工作。
然而就像企業現在的手段一樣,這些資源和機會並不是無償提供的。
新人們會因此背上一筆數目尚可的貸款,需要持續工作數月才能償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