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天才:九歲接觸航天學,十三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5+2模式,二十成為博士,二十三歲連續發表ScI期刊點數拉滿,二十八歲超級人才安置,進入最大的科研基地學習,三十四歲,一己之力推動航天學快速發展,四十歲,作為遠征軍的頭號科學家進入廢土參與衛星基地建設
真實的天才:從外行到入門僅用十天時間,從入門到精通最終應用於實踐加起來不超過一個月
無需用任何言語去闡述,也無需任何人的吹捧。
這種奇妙的感受。
是站在旁邊,看著蘇摩認真拆解發動機,呂寬心中冒出來的。
如今,已是四月二日的凌晨四點五十分。
在這個天還沒有亮起來的時間,希望號已經悄然抵達規劃好的最佳登海點。
而趁著這個所有人還在沉睡的時間,為了最大幅度的節省研究用時,蘇摩半夜三點便爬了起來,開始幹活。
此時,已經是他專注的執行任務第二個小時。
但動作之間,在呂寬機器人的視覺之下,卻是難以分辨出和一個小時前到底有什麼變化。
說起來,如果不是蘇摩渾身上下都透露著生物的反應。
呂寬甚至會認為,眼前的男子,才是真正的機器人!
“呂寬,十三號鉗子,晶片拆解刀,手持電弧焊,氧化蓋膜,順序給我!”
沒抬起頭,隨著蘇摩的招呼,呂寬連忙搖動自己腳下的輪子,按照次序取來了蘇摩需要的工具。
面對未知的物件,在拆解的人選上,眾人曾經還頗有爭議的討論了一番。
當時,討論出來的結果是,由艾劍鋒接手,來進行機械方面的專業拆解。
可惜,在蘇摩進來後。
這個人選被推翻了。
受限於機械手臂的限制,虛擬實境中,蘇摩自然是比不過已經浸淫此道數十年的艾劍鋒。
但在外界,靠著靈活,蘇摩卻是遠勝。
人類的206塊骨骼,639塊肌肉,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角度支撐,可以讓蘇摩完成近乎於機床一般的精度。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蘇摩,已經完全具備了八級鉗工的潛質。
他的手搓,已經超過了地球上大多數機床的進度!
“真是太怪物了,這簡直就是滿級人類來參加小學生的荒野生存啊!”
伴隨著一聲刺耳的刺啦聲!
呂寬散亂的思緒,以及壓在內心的吐槽收了起來,連忙低下身子接過了蘇摩手裡拆解下來的工具。
同時,他的大腦快速接入了虛擬實境,視線偏轉到了一處裝置完整的實驗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