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建立於原秦朝章臺宮遺址之上,自高祖劉邦開始,這裡便就成為了大漢一切政事和權利流出的地方。
文、景兩代帝王,在這座宮殿當中垂拱而治,牧養天下百姓。
今日,這宮殿之中,卻是吵的不可開交。
無他,匈奴派三路兵馬南下,劫掠中原,大家需要商議出來一個應對的措施。
這就是劉徹從平陽城回返到長安之後遭遇的局面。
“又派公主去和親嗎?”
劉徹聽到來自朝堂當中的八成聲音,皆是主張他如同慧、文、景帝一般,對匈奴採取退讓政策。
相比之下,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之間的差距極大。
談到最後,甚至連他從小一起長大的老師近臣,嚴安,也主張重新恢復和親,再將一位公主送往匈奴。
“奇恥大辱!”王恢大聲道:“我大漢建朝百年,百年進貢,難道真的成了匈奴人的附庸不成?”
“若不和親,又當如何?當年高祖皇帝何等偉力,對匈奴開戰,亦有白登之圍,況乎今日……匈奴人大軍比當年更強,還有拓拔野這樣的天下無敵的軍神,誰能有這個力量反攻?”
主和派的官員們痛心疾首:
“一個不慎,便是江山社稷動搖的大錯,誰能擔當得起這個責任?”
劉徹聽著滿朝文武一邊倒的主和派聲音。
他心中一股火兒。
難道大漢真的就只能被匈奴這般欺凌,任其來往,擄掠他漢人的百姓財富不夠,還要在其擄掠過後,送上公主以息戰火?
可他也知道在太皇太后竇漪房沒有把軍政大權交給他之前,沒有任何說話的權利。
“你們爭吧,最好是能爭出一個結果,朕疲了。”
劉徹沒有了耐心。
大臣們也並不顧及他,只是恭送了一聲陛下,便又繼續在大殿之中唇槍舌戰起來,彼此互不相讓。
劉徹走出大殿。
望著平陽方向,心中自語道:“當年的秦始皇嬴政,也是經歷過這些艱難坎坷的嗎?”
與李陵二人,一同走到椒房殿,這個時候,有內官小跑而來,道:“啟稟陛下,小聖賢莊董夫子在西北角樓等候陛下召見。”
“董仲舒!”
劉徹眼中一亮。
這個從小就給自己灌輸大復仇思想的儒家夫子,是最著名的主戰派,同時,他還是天下十大奇人之一。
他很想知道,這個儒家夫子,能夠給他什麼樣的建議。
“擺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