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劉振聲是看出了自己的腿功不及陳耀揚的緣故,於是,他再次將腿攻改為掌擊,?en???.?r?a?n??e?n?`net而這次,他不再使用“霍家拳”,而是霍元甲親傳的半套“迷蹤拳”!
“迷蹤拳”又稱“燕青拳”、“秘宗拳”、“猊宗拳”、“迷宗藝”等,是中國漢族的一種傳統拳術。
關於此拳術的起源傳說頗多,但最膾炙人口的應該要數此拳術為宋代的梁山好漢“浪子”燕青所創,因此才有“燕青拳”之說。由於燕青雪夜逃往梁山時,為了隱去自己的行蹤,故而他一邊前行,一邊以帶樹葉的枝條,將自己行走而留下的足跡給掃得一乾二淨,因此後世之人才取此意遂以“迷蹤”名其拳。亦有傳言該拳術為當年燕青得一名隱士高手耍猴人“半夜仙”所傳授的。由於該拳是取猊宗猴靈敏善躍的特點創成,故名“猊宗拳”。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拳術乃是取各家招法之所長創編而成,因此該拳法難明其宗,故名“秘宗拳”。只是,這些傳說多無史料憑據,但卻有一句拳諺流傳於世,那便是“迷蹤三十六,藝成天下行。”
而劉振聲所學的這半套“迷蹤拳”,乃是霍元甲從其父霍恩第在原有的“迷蹤拳”中創新的“霍式練拳七十二式”內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而成的。
只見劉振聲的雙掌一前一後地輕舉於胸前,一上一下地緩緩畫出一個圓圈,大開大合,柔中帶剛。看似只專注於身前陳耀揚的一舉一動,其實早已兼顧八方,如同寺廟中的觀音菩薩,有著千手千眼的神通一般。
陳耀揚曾與霍元甲有過切磋,自然也得到了他在“迷蹤拳”中的指點,知道“迷蹤拳”乃是輕靈敏捷,靈活多變的一種拳術。若要有效地制約“迷蹤拳”的發揮,就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簡約的方法才能出其不意地制勝。
於是,陳耀揚站直身軀,輕輕地抖動了一下雙手的關節,讓其放鬆。而後,他的雙腳亦開始前後地輕盈跳躍起來,看似做著熱身的動作,其實早已進入心如止水的境界。
劉振聲見狀,腳步快速踏前,雙手如同閃電一般快速地變換著招式,欲令陳耀揚看不清其拳路招法,使他難以提早防禦。
在場的所有弟子何曾見過這種變化多端,快如閃電的拳法,一雙雙眼睛均被劉振聲的這一手法吸引得如痴如醉,頻頻地拍掌叫好。
可這一次陳耀揚卻沒有再和之前那樣選擇正面迎敵,而是待劉振聲的掌法拍到身前,他則一個側身避讓,出其不意地一腳橫掃而出,踢在了劉振聲的小腹上。
待劉振聲變換招式再次與陳耀揚面對面出招的時候,陳耀揚又一個輕盈地跳躍,依舊躲到了他的身側,同樣是一記“鞭腿”橫掃在了劉振聲的小腹上。
劉振聲被陳耀揚一而再,再而三地踢中,心中越發地惱火起來。他看到陳耀揚那種詭異的跳躍步伐,心生一計,再次出掌朝他的面門拍了過去。
陳耀揚見狀,立即一個輕盈的跳躍躲到了劉振聲的身側。
只不過,這次劉振聲的掌力只拍出了一半,而腳下卻突然地操著身側陳耀揚的落地點側踢了出去。
陳耀揚剛剛落地不久,腳跟還未站穩,只好抬起一腳躲過了劉振聲的踢擊。
豈料,劉振聲這一腳卻突然又變換了招式,由側踢改為橫掃。
這樣一來,陳耀揚那條金雞獨立的一腳被劉振聲突如其來的變化掃中了小腿,整個人就如同失去了地基的大廈,轟然地倒塌了下去。